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

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已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

附方

《外台》茯苓饮、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2022-07-19
mcxzy 阅读 78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2:48: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心下有留饮,胃中水液滞留,背部受寒。此症候特征明显,是水饮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留饮导致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症状缓解。缺盆指心口窝部位,痛感与咳嗽关联,说明水饮影响肺部功能。这描述了悬饮的症状特点。悬饮的特点是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加剧。水饮聚结在胁下,影响呼吸。此处解释了水饮病在不同...

  • 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 四饮指的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饮,中国古代医药方理论,既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苓桂术甘汤方、甘遂半夏汤方、十枣汤方、大青龙汤方、小青龙汤方、木防己汤方等多种相关药方。引证解释:⒈ 指清、医、浆、酏四种饮料。引《周...

  •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 可谓密矣。……

  • 背寒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所言:“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仲景言此及彼,不言自破,即其他相关病证中实有症状背寒。同时又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其饮证“背寒冷如掌大”作出了相对部位、范围、性质、程度的精确度量。为何“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全国《金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