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心气虚

症状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 治疗多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心气虚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2010-11-09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2:42: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心气虚热的成因通常与过度发汗、剧烈泻下、过度劳累心脏或随着年龄增长导致的脏气衰弱、疾病后的体质虚弱有关。2. 该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气短,尤其在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或有疼痛感,面色苍白,身体疲劳,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象虚弱。3. 治疗心气虚热通常以益气养血为主,方药可选用...

  • 心气虚以虚为主,病位核心在心,可能影响到肺、脾、肾等脏腑的协调运作,容易产生瘀血和痰浊等病理变化。心主血脉,负责精神思维,心气足则气血充足,神志清明。若心气不足,血流动力减弱,血液运行不畅,心神失去藏匿之处,导致神志不宁,如《症因脉治》所述:“心气虚则心主功能减退,心神无法稳定。

  • 心气虚寒是一种中医术语,是指由于人体气血不足导致的病理状态。其症状包括手脚发凉、面色苍白、心慌易惊、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等。这种病理状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肾虚、寒湿等。通常来说,体质较弱、病历较长的人更容易出现心气虚寒的症状。中医认为,心气虚寒属于“气虚”范畴,与营养不良、过度疲劳...

  • 中医认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各有不同的表现。心气虚寒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更为明显,脉象细弱或出现结代。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自汗、舌质淡胖、苔白是其常见症状。治疗时可采用补心益气安神的方法,如使用养心汤等中药方剂。心阳虚则表现为心悸、气喘、呼吸急促,稍一活动症状...

  • 心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主要包括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和心阳虚四种情况。心气虚:表现:心慌、坐卧不安、善惊易恐、恶闻声响、失眠多梦。治疗方法:镇惊定志、强心安神,常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心血虚:表现: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治疗方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