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发现穴位的?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后逐渐发现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现压痛点,因此此阶段无固定位置。②定位定名阶段。经过反复实践,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对相应的某些疾病和症状有治疗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仅对相应病症有效,而且对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积月累,逐渐发现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关性的规律。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以《内经》等为代表,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③系统分类阶段。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各个腧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在治疗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对的特异性。在魏晋唐宋时期,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代表,使经络、部位、穴位逐渐结合起来研究,成为系统分类的基础。尤其是在十四经脉上,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关性更为突出,于是腧穴有了系统分类。④国际标准化阶段。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曾派出安瑞中岛医师考察中国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情况。1981年5月在东京、1982年12月西太区在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继召开了三次针灸穴位名标准化会议。1987年出版了《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并绘制了标准化穴位图。后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从1991年元月1日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199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腧穴标准化方案推广会。全国大学本科针灸教材(第二版)将其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这时的特点是名称统一,定位统一,解剖内容统一,主要主治内容基本统一,刺灸法相对统一。2012-11-25
mcxzy 阅读 86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42: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远古时期,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腰酸背痛成为常见的身体不适。他们发现,当身体不适部位紧靠山洞石壁的凸起处时,疼痛有所缓解。于是,他们开始使用尖锐的石块轻轻按压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寻找能够缓解疼痛的穴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身体的不同区域。他们...

  •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时,会习惯性地用手按压不适部位,发现一些酸、麻、胀、痛的敏感点。久而久之,这些敏感点便固定下来,逐渐成为穴位。在病理情况下,人体某些位点会出现与疾病相关的症状,如酸、麻、胀、痛、痒等,或出现结节、皮肤改变等体征。人们逐渐利用这些位点进行治疗,这些位点因此成为了穴位...

  • 古人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返观内察的方式发现经络的。具体来说:修炼内观:古人通过修炼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专注的状态,即“致虚极,守静笃”,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能够返观内照,体察到身体的细微变化。体察经络:在修炼过程中,一些得道高人或修行者能够通过内观的方式,感知到身体内部的经络穴位。这...

  • 总结:经络的发现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和推理的结果。他们首先发现了零散在身体的穴位,然后通过观察针感传导、总结腧穴疗效、推理体表病理现象以及结合解剖生理知识,最终将这些穴位连接起来,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经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经络学说。

  • 1、自我按摩的敏感点 当人们身体不适时,会很自然的用手按抚不适的部位。这时发现一些酸、麻、胀、痛的敏感点是很自然的现象。久之固定下来就成为穴位。2、某些病理变化的反映点 在很多病理情况下,人体的某些位点会发生与该病理状况相关的症状。如:酸、麻、胀、痛、痒等;也有些位点会发生结节或...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