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与剂量 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如矿物、介壳类用量宜大;质松量轻的药物如花、叶、皮、枝等用量宜小,鲜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而干品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与剂量 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人汤剂要比入丸、剂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一般而言,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5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5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地域与剂量 如发汗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苦寒泻火药夏季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轻。解表药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宜重;在炎热夏天的南方,?量宜轻。2013-10-09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2:36: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首先,药物的性质与剂量息息相关。对于毒性大、作用强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应当较小;而对于质坚体重的矿物、介壳类药物,由于它们的体积较大,用量应较大;质松量轻的花、叶、皮、枝等则用量应较小;新鲜药材由于含水量较高,用量也应相应增加,而干品用量则可以减少。其次,药物...

  • 在临床试验新中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剂时,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药物反应,积累数据,调整剂量,以确定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煎煮火候和时间: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是水煎剂。煎煮时,解表药需要火力强、时间短;而补益药则需要火力温和、时间较长。根据药物的特性,还可能需要“先煎”或“后下”等具体要求。例如...

  • 1. 中药处方的克数是根据传统换算确定的。例如,1钱等于3.125克。2. 剂量最初是根据中医的五运六气等理论推算得来的。3. 现代医生通常使用一般剂量,如10克、15克、20克等。对于可以多用的药物,医生可能会选择12克或15克,再多的则可能用到20至30克。4. 也有少量的药物使用3克或5克。具体...

  • 在确定中药剂量时,应考虑药物的性质。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用量从小开始逐渐增加,确保用药安全。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应小,反之则用量大。鲜品药材因其含水量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则应适当减少。过于苦寒的药物不宜久服过量,以免伤及脾胃。

  • 根据药物的质地选定用量:质地重的矿物质类、植物的根茎、动物的贝壳、骨骼等药,用量常重些,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乌、茯苓、龙骨、牡蛎等;质地较轻的花芯类,如红花、菊花、旋复花、灯心草、以及昆虫动物的蜕壳如蝉衣,蛇退等用量宜轻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植物的果实、根皮、茎叶全草等类药...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