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二篇:调经论一

  ★★★★★篇名释:
  1、 前部主论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血、神、肉、气、志之相互关系,阐述了心之神、肺之气、肝之血、脾之形、肾之志有余和不及病态、补泻之法、“刺微”细节;

  2、 后部主论五脏虚实病态及形成原因,阐述了五脏虚实与经脉有余、不足、脉之滑涩之吻合关系及对应病态,指出了调治虚实的补泻之法、用针之法。全篇以调治五脏有余、不足及十二经虚实为主旨,故此名篇《调经论》。
  SW62-D0101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类论(《根结》)中说道: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什么叫有余?什么叫不足?
  Q0101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岐伯回答: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圣帝想听哪个?
  D0201帝曰:愿尽闻之。
  黄帝说:都想听听。
  Q0201歧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岐伯说:心之神有余,有不足;肺之气有余,有不足;肝之血有余,有不足;脾之形有余,有不足;肾之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情形,都是脏气虚实不等。
  D0301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黄帝问:人有精气、真气、津液、髓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穴,才会生出百病。百病产生时,都有虚实。而今先生方才说到,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是如何产生的呢?
  Q0301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岐伯说:都是生于五脏!那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此构成五脏雏形;意识通达,深入连通骨节、脑髓,由此形成身形、五脏。五脏精气之通道,都是出于经脉,用于运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就会因变、因化而生,所以要保护经脉啊。
  D0401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黄帝问:心之神有余、不足,会如何?
  Q0401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岐伯说:心之神有余,就会嬉笑不休;心之神不足,就会悲伤不已。血气未能融合,五脏岂能安定?邪气客居身体,隐隐约约,起于毫毛,尚未进入经络,所以定义为心神微动。
  D0501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泻,怎么用针?
  Q0501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岐伯说:心神有余,就泻细小络脉之血,刺出血,勿要推针深刺,勿要中伤大经,血气才能平常。心神不足,发现虚陷之络脉,按摩而导入脉血,针刺而通利脉气,勿要出血,不要泄气,以疏通经脉,血气才能正常。
  D0601帝曰:刺【微】,奈何?
  黄帝问:刺神之微动,怎么刺?
  Q0601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岐伯说:按摩时,勿要松手;入针时,勿要深推。移气于不足处,血气才得恢复。
  D0701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肺气有余、不足,怎样?
  Q0701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岐伯说:肺气有余,就会喘气、咳嗽、仰面以息;肺气不足,就会呼吸虽利、肺气却少。血气未能融合,五脏岂能安定?皮肤轻微有病,定义为肺气之微泄。
  D0801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泻,怎么用针?
  Q0801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岐伯说:肺气有余,就泻肺之经脉,勿要伤肺经,勿要刺出血,勿要泄正气;肺气不足,就补肺之经脉,勿要泄出脉气。
  D0901帝曰:刺微,奈何?
  黄帝问:刺肺气微泄,怎么刺?
  Q0901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岐伯说:按摩,勿要松手;出针时,徉看针具,宽慰患者说:我将深刺了!针到身上必生变化:精气自行藏伏,邪气四散乱窜,无处安身歇息。邪气泄出腠理,正气才得回归。
  D1001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肝血有余、不足,怎样?
  Q1001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岐伯说:肝血有余,就会发怒;肝血不足,就会恐惧。血气未能融合,五脏岂能安定?孙络之血外溢,就会经留血络。
  D1101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泻,怎么用针?
  Q1101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岐伯说:肝血有余,就泻血盛之肝经,刺其出血;肝血不足,就在发现经虚陷下处,刺入经脉内,久留其针;而在发现脉动洪大处,迅速出针,勿要令血泄出。
  D1201帝曰:刺留血,奈何?
  黄帝问:刺经留血络,怎么刺?
  Q1201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岐伯说:发现经脉血络,刺其出血,勿要令恶血得以流入经脉,以成疾病。
  D1301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脾形有余、不足,怎样?
  Q1301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岐伯说:脾形有余,就会腹胀、大、小便不利;脾形不足,就会四肢不起作用。血气未能融合,五脏岂能安定?肌肉微微蠕动,定义为脾之微风。
  D1401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泻,怎么用针?
  Q1401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岐伯说:脾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脾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络脉。
  D1501帝曰:刺微,奈何?
  黄帝问:刺脾之微风,怎么刺?
  Q1501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岐伯说:刺肌群之间,勿要中伤经脉,勿要刺伤络脉,卫气得以往来,邪气就会散去。
  D1601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肾志有余、不足,怎样?
  Q1601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岐伯说:肾志有余,就会腹胀、飧泻;肾志不足,就生寒厥。血气未能融合,五脏岂能安定?骨节当有异动。
  D1701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问:补泻,怎么用针?
  Q1701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岐伯说:肾志有余,就泻然谷下筋之血络;肾志不足,就补足少阴肾经复溜穴。
  D1801帝曰:刺未并,奈何?
  黄帝问:刺血气未能融合,怎么刺?
  Q1801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岐伯说:立刺骨节异动处,勿要中伤经脉,邪气居所就能立即空虚。
  D1901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黄帝说:说得好!我已知五脏虚实之形态,不知其如何形产生?
  Q1901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岐伯说:气血已经融合,当寒热失衡,就会乱于卫气,血液失常于经脉,血气分离独居,形成一实一虚;
  Q1902【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血集中于下部,气集中于上部,就成惊悸、发狂;
  Q1903【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血集中于外表,气集中于内里,就成热中;
  Q1904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血集中于上部,气集中于下部,就会心烦、郁闷、易怒;
  Q1905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血集中于下部,脉气集中于上部,就会神志紊乱而健忘。
  D2001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黄帝问:血集中于下部,气集中于上部,如这类血气分离独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Q2001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岐伯说:血和气,喜温暖而恶寒冷。遇寒就凝滞而不能流,遇温就化凝而分散。所以气之聚集处为血虚,血之聚集处为气虚。
  D2101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黄帝问:人体之所有,就是血与气啊!而今先生方才说,血之聚集处为气虚,气之聚集处为血虚,这里无实吗?
  Q2101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岐伯说:有其物者为其实,无其物者为其虚。就是说气之聚集处就无血,血之聚集处就无气。而今血与气相分离,就形成虚啊。络脉与孙脉都输入经脉时,血与气聚集,就形成实啊。血与气,一起奔向头部,就成大厥症,大厥就会猝死。脉气返回就能生存,不能返回就会死亡。
  D2201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黄帝问:实的,来自哪里?虚的,去了哪里?虚实形成之要点,我想听其缘故。
  Q2201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岐伯说:这阴经与阳经,都有腧穴相会之处。阳经气血注入阴经,阴经气血满而外溢,阴阳气血分布平衡,用于充实身体,三部九候脉动如一,定义为平人。
  Q2202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这邪气产生时,有的生于内伤,有的生于外伤。其生于外伤者,得病于风气、雨气、寒气、暑气;其生于内伤者,得病于饮食不节、居处不宜、房事不和、喜怒失控。
  D2301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黄帝问:风雨二气伤人时,是怎样?
  Q2301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岐伯说:风雨伤人时,先客居皮肤,传入孙脉;孙脉盛满,就传入络脉;络脉盛满,就输入大经血管。血气与风雨二气会合,客居在分肉、腠理之间,使血管膨胀,所以叫实症。实症,脉外坚实充满,不可按它,按它就痛。
  D2401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黄帝问:寒湿二气伤人时,是怎样?
  Q2401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岐伯说:寒湿二气伤人时,皮肤收缩,肌肉结实、紧致,血管内血液凝滞,血管外卫气退去,所以叫虚症。虚症,坏了!热气不足。按摩时,就生热气足以升温,所以舒服而不痛。
  D2501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黄帝说:说得好!内伤会生实症,是怎样?
  Q2501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岐伯说:易怒不节,就会肝气上冲异常,肝气上冲异常,就会下部虚弱。下部虚弱,就有阳气跑来,所以叫实症了。
  D2601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黄帝问:内伤会生虚症,是怎样?
  Q2601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岐伯说:过喜就会心气下沉,过悲就会肺气减少,肺气减少就会脉气空虚。因为寒饮寒食,寒气弥漫体内,就会血液凝滞脉气离去,所以叫虚症了。
  D2701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黄帝说:上古《经》文说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我已听闻了,不知其所以然。
  Q2701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岐伯说:热量禀受于胃之上焦,用于温暖皮肤、分肉周围。而今寒气在外,就会上焦道不通。上焦道不通,就唯独寒气滞留体表,就生外寒、颤栗。
  D2801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黄帝问:阴虚生内热,怎么解释?
  Q2801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岐伯说:因为劳累、疲倦,形体衰弱正气虚少,谷气不多,上焦之气不行,下脘化物不通,胃中化物生热,热气弥漫胸中,就生内热。
  D2901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黄帝问:阳盛生外热,怎么解释?
  Q2901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通畅,就会皮肤紧致、固密,腠理闭塞,汗空不通,卫气无法外泄,就生外热。
  D3001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黄帝问:阴盛生内寒,怎么解释?
  Q3001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岐伯说:足部寒气上移异常,寒气蓄积于胸内而不泻出。寒气不泻,就会热量减少;唯独寒气留下,就会血液凝滞;血液凝滞,就会血管不通,其脉动盛大而滞涩,就生内寒。
  D3101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黄帝问:阴与阳并,血气已经融合,病态已经形成,怎么针刺?
  Q3101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岐伯说:刺此病,治在经脉之管道,刺血络在脉内,刺卫气在脉外。用针于此病啊,要考虑四时气候、血气多少、病位高下。
  D3201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黄帝问:血气已经融合,病形已经形成,阴阳相互失衡,补泻之法,怎样?
  Q3201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岐伯说:泻实之法:正当吸气之时方能进针,针具与真气同时入内,以利打开针孔,如同润滑门枢;针具与邪气同时外出,精气不会受伤,邪气方能泄下,针孔不可闭合,以利泻出邪气,摇大针孔,如同疏通道路,这就叫大泻。必先切按针孔出针,霸王邪气才会屈服。
  D3301帝曰:补虚,奈何?
  黄帝问:补虚,怎样用针?
  Q3301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岐伯说:持针勿要搁置,用于确定用补之意。待到呼气之时入针,气出尽时针已刺入,针孔四周闭塞,精气无从泄去;气聚之时疾速出针,气入针出,热气不能返回,闭合针孔,邪气布散,精气方得保存。引动脉气以候气至,已至之气不散失,未至之气就会来,这就叫追而补之。
  D3401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实证有十种,生于五脏。五脏,仅五脉啊!这十二经脉都会生病,而今先生只谈及五脏;这十二经脉,都连络三百六十五穴,气穴有病,必然波及经脉。经脉之病,都有虚实,与五脏虚实怎么吻合?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2-06-01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4-11-16 22:43: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

  • ①推移:指受到影响而随之发生变化。 ②机:通“几”,危险。 ③朗:光亮。 ④濡:沾湿。 ⑤下流:本指水的下游,这里引申为低下的地位。 ⑥渊:深的水。 ⑦慊:不足、简约。

  • 《素问》第2章 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