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2——五谷及水对身体的作用

(原文)

(解读)

“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里,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都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 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最后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以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 水液进入到胃中以后,游溢散布着其精气,上行输送于脾,经脾对精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

“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根据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调节,这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虚气上逆、喘息、厥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表里两经都应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今天学习了五谷及水对身体的作用。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6-0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2:32: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的原文内容如下:人的情绪与动作对脉象的影响: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活动状态、勇敢或胆怯,脉象也会因此变化吗?岐伯人的惊恐、愤怒、劳作、静止、勇敢或胆怯,都会使脉象发生变化。例如,夜间行走会使肾气外泄而喘息,病邪会伤害肺脏;堕落或受到恐吓时,肝气外泄...

  • (解读)“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一样,劳累程度不一样,情志也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恼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因...

  • 经脉别论这一重要篇章,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第二十一篇,即《素问·经脉别论篇》。别,这个词在这里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它表示三阴三阳经脉之间的区别,每条经脉都有其独特性,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中明确指出,这些经脉各有分别,因此得名“经脉别论”。其次,"别"还意味着...

  • “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岐伯答:诊脉常在天刚亮时,此时阳气尚未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因为此时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会亢盛,络脉之气亦很调和,气血又未扰乱,这样,才能够诊出 身体真实 的脉...

  •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提到,人的居处环境、劳逸情况以及人体的强弱不同,均会引发脉络气血的变化。人面对惊恐、愤怒、劳累或活动时,脉络气血会受到影响。夜晚行路时喘气可能源于肾,这被称为哮喘,影响肺部。发生跌落导致恐惧时,喘气可能源于肝,伤害脾脏。惊恐导致喘气可能源于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