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多病?送你五味中药,大补五脏气血,让你正气满满,延年益寿

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到大,身边是不是总有几个人老爱生病,尤其是一到季节交替的时候,寒热往来,抵抗力一没跟上,就容易中招生病。
然而,抵抗力是西医的说法,我们的老祖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早有言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是一个人体内正气满满,就不容易遭到外邪的侵犯。
言下之意,与其被动地跟着祛邪,倒不如直接扶正。须知,祛邪只是治标,扶正才是治本啊!
然,气血充沛,则正气充盈。若是气血亏虚,阴阳俱虚,表虚不固,则机体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因此,西医常讲的抵抗力差,在中医认知中,大都属于“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的范畴。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功善大补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方子——五福饮,出自《景岳全书》。
五福饮: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
生命的过程其实就像是一个元气燃烧的过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等一切的生命活动动力皆源于命门之火。
命门之火虚衰,人之抵抗力自然下降,整个人也容易显得弱不禁风。
那命门之火虚衰怎么办?用人参。
人参功善大补元气,人之元气起于肾,上及于肺,为人体生化动力之源泉。元气充沛,则血旺津生,神安智增。
然而,一提及人参,很多人马上就会有“人参大热,服用之后容易上火”的思维误区。
你可以去翻一下《中国药典》,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人参性微温。所以适量服用,并不用担心容易上火。
这也是人参的精妙之处,既能补足虚衰的命火,又不易上火,不失为补虚的第一要药。
中医认为啊,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精之处也!“肾精”是一气周流的源动力,是生命的源头活水。
所以你可以去看,但凡是针对上焦、中焦的治疗大都是治标。相较而言,充足肾精,为生命灌根才是治本,好多慢病的收功之法就在这个地方。
中医有一句名言叫“久病及肾”,说的是大多数的疾病到最后几乎都是殊途同归,都会耗竭肾精,伤及生命之根基,伤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免疫能力、纠错能力、自稳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反反复复,颠三倒四,缠绵难愈。
熟地,即由生地炮制后而得,主入肾经,功善大补肾精,益精填髓,恢复一气周流的源动力,因为有了“精”才能去化“气”,才能接续上一气的周流。
当归,即便你没服用过,但你也一定听说过。
当归味甘而重,功专补血,但凡是治疗血虚的方子,都可以选用当归来改善。是故,前人素来便有“十方九归”的说法。
不仅如此,当归辛香而散,长于行血,一边补,一边通,行中有补,补中有散,诚为血中圣药。
白术健脾,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健运。
说的是,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我们吃下去的水谷腐熟消化,脾将经胃消化过后的水谷精微转运到五脏六腑,以供营养支持。
若是中焦不通,脾胃健运失司,五脏六腑营养不得,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有失,损及先天,所以你去看,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大都看上去比较羸弱,那又何谈正气存内?
再者,脾为生痰之源。水谷精微转运不出去,只能淤积于内,久郁生热,灼伤津液,酿生湿浊,炼而为痰。湿性黏腻,所以,脾虚的人看上去也大都无精打采的。
此外,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司,气血生化有碍,气血不足,又何以催生正气?
可见,健脾有多重要了吧!
白术味甘性温,专入脾、胃经,
其性温能燥脾胃之湿,化脾胃之痰;
其味甘而长于健运脾胃之气,可以说,但凡是脾虚的问题用上一些白术准没错。
最后用了一味炙甘草,以保护脾胃免受诸药峻烈之性而过伤正气。
方子讲到这里,暂时是讲完了,可能有人要问了,文中只提到了心、肝、脾、肾,那肺呢?
须知,方中重用白术、炙甘草两味药材健运脾土,就是为了健脾之余,可以滋润肺金,土为金之母,培土生金啊!
文章的最后想简单地聊几句:
中医之所以存活了数千年而流传至今,是因为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是全局性的,把生命的结构看清楚了,就知道我们眼下这一步走在哪个环节?接下来的这一步该怎么走?最后我们要走向哪里?
而非见病治病,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走完这一步,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治疗只是一个片断,还谈何远期效果?
2022-07-06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30: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首先五味子,药如其名,有5种味道酸、甘、苦、辛、咸,并且中医认为这五味可分别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从而补脾益肺、补肾养心。茯苓,味甘性平,擅长补心脾二脏,它的健脾祛湿,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从而祛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茯苓还有宁心安神的能力,对于失眠不宁...

  • 如五味中的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麻黄可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甘味则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药性并解毒等。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

  • 1. 辛味:具有散、行特性,可解表行气活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气滞血瘀,如麻黄、薄荷等。2. 甘味:能补、和、缓,滋补和中、调和药性、止痛,如党参、甘草,适用于正气虚弱、身体疼痛等。3. 酸味:收敛固涩,用于固表止汗、敛肺止咳等,如山茱萸、五味子,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咳嗽等。4. 苦味...

  • 1、治疗肾虚中药具有补壮阳效果的中药很多,如附子、干姜、肉桂、肉苁蓉、仙茅、淫羊藿、阳起石、骨碎补、巴戟天、川续继、狗脊、补骨脂、山药、胡桃肉、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复盆子、菟丝子、鹿茸等。肾为先天之本,肾有主骨生髓、藏精纳气之功能。肾阳虚则出现怕冷、肢凉、腰背酸痛、阳痿、早泄、...

  • (3)酸:收敛固涩、生津。收敛固涩---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4)苦:泄热、燥湿、坚阴。清泄火热---...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