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喝?饭前喝还是饭后喝?热着喝还是凉着喝?一次讲清楚

中药怎么喝?饭前喝还是饭后喝?热着喝还是凉着喝?一篇文章给你讲清楚

有些患者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自己在服用中药后,有时候觉得缓解病症的效果并不明显,其实这还真不全是药物的原因,你知道吗,中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热着喝还是凉着喝,这可都是有讲究的。

在传统的中药剂型中,汤剂是中医治疗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相对于某些中成药来说,它能被人体吸收得更快,并且起效迅速,还能辨证加减药物,因此汤剂是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开最多的。

清代名医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有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那么王医生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中药汤剂到底要怎么服用,才可发挥其最大疗效。

饭前喝还是饭后喝?要看药效!

一般来说,滋补的中药在饭前喝比较好,但那些清热解表、驱邪的中药则在饭后喝比较好,分别在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一小时喝比较好。

根据病症所在的部位不同,也要选择不同的服用时间,若疾病在下焦(小肠、大肠、肾、膀胱),则饭前喝,疾病在上焦(心、肺),则饭后喝。

药比较苦,会伤胃的,在饭后喝,这样才能减轻对肠胃的刺激。

热着喝还是凉着喝?看治什么病!

通常治疗热性病的药,要放凉了喝,比如清热解毒的汤剂,放凉了喝,效果相对会更好;而散寒温补的药,趁热喝更有助于祛除寒邪,增加疗效。

但不应用于所有情况,当体内热邪或寒邪太严重时,清热的药反要温热着喝,驱寒的药要放凉了喝,因为体内寒邪、热邪太严重时,会对药物出现排斥的现象,这时我们反着来,热邪严重趁热喝,寒邪严重放凉喝,药物进入体内,体内的邪气会觉得这是和它一伙的,才不会喝下去就吐。

对于常见的发散风寒,治疗感冒的药物要趁热喝,《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对于这种病症,服用完药物后,再喝一碗热稀粥,还可以盖上热被子,使身体出汗,达到散寒解表的作用。不过要注意,发汗也不能发太多,适可而止。

喝中药久不见效就不要再喝了,可以调整处方!

这其实也是要看是治疗什么病症的,如果是急性病,药物开得对不对一般一次都能够喝出来,比如是治疗急性肠胃炎的药,一剂药就应能够达到止泻止呕的作用,若服用三四天都不见效,就不要再接着喝了,这时可去重新调整处方。

如果是慢性病,比如气血阴阳亏虚的疾病,女性月经不调的疾病,那就不是可以短期见效的,必须要长期坚持服用,才会有明显效果。比如滋补身体的药物,要慢慢调理,在起效之后中医会酌情加减药物用量,避免补太过。

这是关于服用中药的几项注意事项,如果想要正常发挥中药汤剂的重要功效,就要合理地掌握汤剂的服用方法,这是合理用药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在此王医生还要提醒大家,对中药汤剂要持有辨证的眼光看待,无论怎么样服用,都要谨遵医嘱,不可盲目听从。2022-07-27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41: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的服用时间,一般来说,既可以在饭前也可以在饭后,具体取决于医生的建议和个人的身体状况。如果医生没有特别指明饭前还是饭后服用,通常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决定。饭前服用中药,一般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这样可以让药物在胃内先行被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

  • 中药的服用时间有一定的讲究,一般分为饭前和饭后两种。对于补药等,建议在饭前服用,因为这样有助于药物更好地被吸收。服用中药时,还需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比如如果病症影响到消化系统,那么饭后服用可能会更合适。中药一天通常需要服用三次,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

  • 一般的中药早餐可饭前服,晚餐可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而一般治疗病位在下的中药应在饭前服用,以便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和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的疾病宜在饭前服用,因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肠,才能较多地吸收而发挥作用,不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疗效。部分药物适合...

  •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3、饭后服 一般来说,是在饭后15~30...

  • 安神类中药则应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饭前还是饭后服药,都应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以避免影响药效。服药的时机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对于补益药,饭后服用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健胃药在饭后服用,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而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用,可以减少食物对药物的干扰...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