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经腧穴的针刺方法是什么?

(一)主治病症
督脉经共有28个腧穴(图8-103),主要治疗神志病、热病和头项腰背部诸病症。
图8-103督脉腧穴

(二)腧穴歌诀
督脉廿八行于脊,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中枢筋缩至阳逸,灵台神道身柱长,陶道大椎平肩列,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囟会下上星,神庭素髎水沟系,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唇齿隙。
(三)腧穴
1.长强
[取法]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尖与肛门连线中点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症;腰痛、骶尾骨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穿入直肠,以免感染。可灸。
2.腰俞
[取法]俯卧或侧卧位,在骶管裂孔中取之(图8-104)。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约与髂嵴相平(图8-104)。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6~1寸,可灸。
4.命门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5.悬枢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6.脊中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泄泻、脱肛、痔疾;黄疸;癫痫;小儿疳积。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7.中枢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图8-104)。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嗽;脊强、背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咳嗽、气喘;疗疮;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
[取法]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
[取法]俯伏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一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头痛、脊强;疟疾、热病;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
[取法]俯伏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平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之(图8-104)。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风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图8-104

15.哑门
[取法]正坐,头稍前倾,在后正中线上,入发际0.5寸的凹陷处取之(图8-105)。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症;头项强痛。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16.风府
[取法]正坐,头稍前倾,在项后正中,入发际直上1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不灸。
17.脑户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当枕骨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晕;项强;失音;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4寸处取之;或当风府与百会连线中点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顶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5.5寸处取之;或当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癫狂痫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会
[取法]正坐,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后发际直上7寸处取之;或于头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失眠;脱肛、阴挺;中风不语;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前顶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3.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眩;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2.囟会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2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小儿前囟未闭者禁刺;可灸。
23.上星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1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24.神庭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直上0.5寸处取之(图8-105)。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5.素髎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之(图8-105)。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之(图8-105)。
[主治]癫狂痫症、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兑端
[取法]正坐仰靠,在人中沟下端的红唇与皮肤的移行处取之(图8-105)。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鼻衄。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图8-105

28.龈交
[取法]正坐仰靠,提起上唇,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的移行处取之(图8-106)。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图8-106

2019-08-05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9:11: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快速取穴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鼻背下端之鼻正中央(最高点)。3 素髎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之。4 素髎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头微仰,鼻尖端正中点。进针方向:从下向上沿鼻梁刺向鼻根,与冠状面成40°。

  • 长强穴是督脉经的腧穴,长强穴位于尾骨,摸到最后的尾骨的尖端,尾骨的尖端和肛门之间连线的钟点,这个地方是长强穴。长强穴比较靠近肛门,可以治疗肛周的疾病,比如可以治疗痔疮,可以治疗脱肛,可以治疗泄泻、便秘等疾病。长强穴可以治疗尾骨的疼痛,以及局部的疼痛。长强穴可以治疗头的疾病,可以治疗癫...

  • 脑户穴是督脉经上的腧穴,这个腧穴位于后头部,在人的后正中线上。在后正中线上从后头往上摸,摸到枕骨粗隆,就在枕骨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就是脑户穴。脑户穴可以治疗头晕、脖子僵硬,还可以治疗癫痫等神志性的疾病。脑户穴还能够治疗失音,也就是突然间不能够说话,说不出来声音了的症状。脑户穴是平...

  • 五、悬枢穴与第十三椎 悬枢穴位于第十三椎下方的督脉上,是三焦经经过之处。此穴位对于调节内分泌、缓解颈椎问题等具有积极作用。六、脊中穴与第十一椎下 脊中穴位于第十一椎督脉线下,是脾的后方。此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七、筋缩穴与第九椎 筋缩穴位于第九椎督脉上,...

  • 接着,正式进入任脉的穴位讲解,任脉共有三十八个穴位。首先介绍会阴穴,位置根据性别不同。会阴穴的应用包括道家打坐时提动会阴,急救溺水者时,针刺会阴穴,使病人采取趴着姿势,用三寸长针,对心脏方向下针,病人能吐出水。此法仅用于急救,不常使用针灸会阴穴。会阴痛时,可针列缺穴或对称治疗百会穴...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