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中医大辞典》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交会穴 9.2.6 八脉交会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中医大辞典》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少阳三焦经 1 拼音 shǒu shào yáng sān jiāo jīng
2 英文参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J[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相)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4 五行 火[1]
5 表里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
6 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4]
7 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4]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三焦合入于委阳。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大椎(督)。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
(2)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手少阳三焦经之肩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脉之膻中穴(气会穴),再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此皆属三焦经。(1)手少阳三焦经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侧端处关冲穴,从关冲上第四、五指之间液门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入清冷渊穴,从清冷渊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泺、豸臑会、肩髎、天髎穴,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其支者,从任脉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上颈项本经之天牖穴。从天牖循系耳后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从颅息直上耳角之角孙穴,经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门穴。
(4)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人穴(上关穴)之前,交面脸颊至目锐眦之外,以交于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之端
循手表上
贯肘
入缺盆
布膻中络心包络
下膈属三焦
其支出耳上角
手少阳三焦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
[阴阳本] 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总图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手少阳三焦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2]。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2]。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2]。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2]。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2]。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起自手无名指(第四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关冲穴(井穴),经第四、五指缝间之液门穴(疗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间之中渚穴(输穴),经手腕前表陷中之阳池穴(原穴),再沿腕后尺、桡骨间之外关(疗穴),腕背上尺、桡骨间三寸支沟穴(经穴),上行经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鹰嘴)后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穴,再上为消泺穴,再上为三角肌下方之臑会穴,行肘中即手臂外侧上行,至肩峰后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疗穴),再上肩胛骨上角处之天髎穴,行至下颔角后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经颈动脉后方耳后尖角陷之翳风穴(疗穴),上头颅耳后方之瘈脉穴,绕耳后上至颅息穴,至耳尖上方发际之角孙穴,并环行至耳前,开口时呈凹陷处之耳门穴(疗穴),从耳廓根上缘平行至颞浅动脉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丝竹空穴(疗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筋图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阳池
9.2.2 络穴 外关
9.2.3 郄穴 会宗
9.2.4 五输穴 井穴(金):关冲
荥穴(水):液门
输穴(木):中渚
经穴(火):支沟
合穴(土):天井
9.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维脉
中脘
√
√
√
●
秉风
√
●
√
√
颧髎
√
●
听宫
√
●
√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厘
√
√
●
肩井
√
●
√
天髎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9.2.6 八脉交会穴 外关(通阳维脉)
9.3 本 部位: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5]
腧穴:中渚[5]
9.4 标 部位:目后上角、目外眦[5]
腧穴:丝竹空[5]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患手少阳三焦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耳、喉、胸胁、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耳鸣、听觉减退、咽喉肿痛闭塞、头痛、自盗汗、眼外角痛、颊痛、耳后痛、肩臑痛、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颊肿,喉咙痛。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病产(生)聋,囗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朜朜,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7]
穴名
部位
主治
关冲*
指端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液门
指间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中渚*
手背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阳池*
腕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外关*
前臂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上肢痹痛
支沟*
前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
会宗
前臂
耳聋、癫痫
三阳络
前臂
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四渎
前臂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肘
偏头痛、瘰疬、癫痫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清冷渊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黄
清泺
上臂
颈项强急
臑会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
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肩
肩背痛、颈项强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牖
颈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翳风*
耳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瘈脉
耳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颅息
耳
头痛、耳鸣、耳聋
角孙
耳
颊肿、齿痛、目翳
耳门*
耳前
耳聋、耳鸣、齿痛
耳和髎
耳前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丝竹空*
眉梢
头痛,目疾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经腧穴主治以“耳聋”症最为多见,其次则是肩、肘、臂等处的外经病症。
本经穴主治耳聋,可以上溯“阴阳十一脉”的关于“耳脉”的命名。表明此脉与耳具有主治上的联系,其主治即以“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三病为主。
“颊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颔痛”,这是指颞侧的头面痛,证属少阳头痛,不能只看成下颔痛,颔厌穴所在是“颔”的上界。
“目外(锐)眦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称“目痛”,未加细分。“嗌肿”作为“嗌外肿”,其范围也有所扩大。经脉病证与腧穴主治两者是相符合的。
12 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经厥或厥逆。)
2022-10-22
2 英文参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J[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相)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4 五行 火[1]
5 表里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
6 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4]
7 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4]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三焦合入于委阳。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大椎(督)。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
(2)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手少阳三焦经之肩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脉之膻中穴(气会穴),再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此皆属三焦经。(1)手少阳三焦经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侧端处关冲穴,从关冲上第四、五指之间液门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入清冷渊穴,从清冷渊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泺、豸臑会、肩髎、天髎穴,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其支者,从任脉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上颈项本经之天牖穴。从天牖循系耳后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从颅息直上耳角之角孙穴,经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门穴。
(4)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人穴(上关穴)之前,交面脸颊至目锐眦之外,以交于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之端
循手表上
贯肘
入缺盆
布膻中络心包络
下膈属三焦
其支出耳上角
手少阳三焦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
[阴阳本] 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总图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手少阳三焦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2]。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2]。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2]。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2]。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2]。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起自手无名指(第四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关冲穴(井穴),经第四、五指缝间之液门穴(疗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间之中渚穴(输穴),经手腕前表陷中之阳池穴(原穴),再沿腕后尺、桡骨间之外关(疗穴),腕背上尺、桡骨间三寸支沟穴(经穴),上行经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鹰嘴)后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穴,再上为消泺穴,再上为三角肌下方之臑会穴,行肘中即手臂外侧上行,至肩峰后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疗穴),再上肩胛骨上角处之天髎穴,行至下颔角后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经颈动脉后方耳后尖角陷之翳风穴(疗穴),上头颅耳后方之瘈脉穴,绕耳后上至颅息穴,至耳尖上方发际之角孙穴,并环行至耳前,开口时呈凹陷处之耳门穴(疗穴),从耳廓根上缘平行至颞浅动脉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丝竹空穴(疗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筋图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阳池
9.2.2 络穴 外关
9.2.3 郄穴 会宗
9.2.4 五输穴 井穴(金):关冲
荥穴(水):液门
输穴(木):中渚
经穴(火):支沟
合穴(土):天井
9.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维脉
中脘
√
√
√
●
秉风
√
●
√
√
颧髎
√
●
听宫
√
●
√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厘
√
√
●
肩井
√
●
√
天髎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9.2.6 八脉交会穴 外关(通阳维脉)
9.3 本 部位: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5]
腧穴:中渚[5]
9.4 标 部位:目后上角、目外眦[5]
腧穴:丝竹空[5]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患手少阳三焦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耳、喉、胸胁、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耳鸣、听觉减退、咽喉肿痛闭塞、头痛、自盗汗、眼外角痛、颊痛、耳后痛、肩臑痛、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颊肿,喉咙痛。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病产(生)聋,囗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朜朜,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7]
穴名
部位
主治
关冲*
指端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液门
指间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中渚*
手背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阳池*
腕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外关*
前臂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上肢痹痛
支沟*
前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
会宗
前臂
耳聋、癫痫
三阳络
前臂
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四渎
前臂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肘
偏头痛、瘰疬、癫痫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清冷渊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黄
清泺
上臂
颈项强急
臑会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
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肩
肩背痛、颈项强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牖
颈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翳风*
耳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瘈脉
耳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颅息
耳
头痛、耳鸣、耳聋
角孙
耳
颊肿、齿痛、目翳
耳门*
耳前
耳聋、耳鸣、齿痛
耳和髎
耳前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丝竹空*
眉梢
头痛,目疾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经腧穴主治以“耳聋”症最为多见,其次则是肩、肘、臂等处的外经病症。
本经穴主治耳聋,可以上溯“阴阳十一脉”的关于“耳脉”的命名。表明此脉与耳具有主治上的联系,其主治即以“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三病为主。
“颊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颔痛”,这是指颞侧的头面痛,证属少阳头痛,不能只看成下颔痛,颔厌穴所在是“颔”的上界。
“目外(锐)眦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称“目痛”,未加细分。“嗌肿”作为“嗌外肿”,其范围也有所扩大。经脉病证与腧穴主治两者是相符合的。
12 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经厥或厥逆。)
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