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的定位

1 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是火穴,肝属木,木生火,《类经·图翼》上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行间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刺激行间具有疏肝泄火,清热凉血,镇肝熄风,疏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对于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引发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2 行间主治疾病 行间为肝经荥穴,本穴可疏肝解郁,温经散寒,清热消肿,缓急止痛,主治肝经郁热所致的蛇串疮,目赤肿痛,头痛,目眩,心里烦热,燥咳失眠等;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证,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症;因肝火旺所致两肋胀痛,嘴苦也可揉行间来缓解。

3 行间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背,第1,2趾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连接的缝纹头,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2.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 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按压有凹陷处。

4 行间穴穴名解析 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意指肝经的水湿 之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因此而得名。
行间还可以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天冲,合穴,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所致干咳或咯血。

2022-12-31
mcxzy 阅读 11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7:24: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从体表来看,行间穴位于足背上,具体在第一根大脚趾与第二根脚趾的缝隙间下方大约2寸的位置。经常按摩此穴,有助于治疗腿抽筋、中风以及失眠等症状。二、解剖定位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行间穴位于趾蹼边缘的后方,周围分布着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以及第一趾背动脉和静脉。这些神经和血管...

  • 1、行间穴是肝经荥穴,所谓“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所以行间穴对于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又是肝经的穴位,所以主要作用是泻肝火。肝火如果较盛,如目赤、肝火上炎,有可能耳鸣、耳聋、口苦、舌苔黄厚腻,均为肝火上炎的表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用行间穴来治疗,一般可以用泻法来治疗;2、脚...

  • 【答案】: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主治:①肝经风热病证: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②妇科经带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③阴中痛、疝气;④泌尿系统病证:遗尿、癃闭、五淋;⑤胸胁满痛。操作:直刺0.5~0.8寸。

  • 1、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2、作用功效。行间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

  • 在脚背中点左右的位置。行间穴和太冲穴作为肝经俞穴,可以治疗各种肝胆疾患,如颠顶头痛、脾气急躁、血压高、目赤肿痛等,都可以选取太冲穴和行间穴进行治疗。两胁胀痛、胸部胀痛、乳房不舒服等可以选取太冲穴或行间穴进行治疗。因为主治作用基本类似,所以一般两个穴不会同时使用,只选取其中一个。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