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五味子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毛茛目
入药部位
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
味酸、甘,性温。
归经
归肺、心、肾经。
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主治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相关配伍
1、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2、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味子丸)
3、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4、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方》生脉散)
5、治疮疡溃烂,皮 脱者:五味于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用法用量
2~6g。
炮制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用时捣碎。
炮制方法
1、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蒸至黑色。用时捣碎。本品形如五味子,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有醋香气。
2、酒五味子:取净五味子,加入黄酒拌匀,润透,置适宜容器内,蒸或炖至透心,表面呈黑紫色或黑褐色为度,取出,干燥。每五味子100kg,用黄酒20kg。
生理特性
落叶木质藤本,除幼叶背面被柔毛及芽鳞具缘毛外余无毛;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叶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 (3) 5-10 (14) 厘米,宽 (2) 3-5 (9) 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边缘具胼胝质的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侧脉每边3-7条,网脉纤细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两侧由于叶基下延成极狭的翅。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毫米,宽2-5.5毫米,外面的较狭小;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 (6) 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生于海拔1200-1700米的沟谷、溪旁、山坡。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药性鉴别
1、醋五味子:收敛作用增强,多用于肝肾亏损的的滑精、久泻等纯虚之证。
2、酒五味子:敛中有散,扶正而不易恋邪,多用于肾虚遗精。
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2、《本草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3、《本草衍义》: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本草》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4、《注解伤寒论》:《黄帝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1][2][3]
参考资料
[1] 王国强 .《全国中草药汇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 高学敏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5月2019-02-08
五味子 (《本经》)
【性味归经】酸,温。归肺、肾、心经。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应用】
1.用于久咳虚喘。本品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敛肺气,下滋肾阴,故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肝肾不足之喘咳,有止咳平喘之效。如五味子丸,以之配罂粟壳,治肺虚久咳;都气丸,以之配伍六味地黄丸,治肾虚喘促。本品也可用于肺寒咳嗽,但需配伍辛温宣散之品,如五味细辛汤,以之与细辛、干姜等温肺化饮之品同用,治肺经受寒,咳嗽不已。
2.用于津伤口渴,自汗盗汗。本品酸涩生津,又能敛汗,故适用于口渴多汗之证。如生脉散,即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治热伤气阴,心悸脉虚、口渴多汗;柏子仁丸,以之配伍柏子仁、人参、麻黄根、牡蛎等,用治阴虚盗汗及阳虚汗。对于消渴证,也可应用本品,如黄芪汤,即以本品与黄芪、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益气生津药同用,治口渴多饮之消渴证。
3.用于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本品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泻功效,如《医学入门》五味子膏,单用本品治梦遗虚脱;《世医得效方》以之配合桑螵蛸、龙骨等,治精滑不固;四神丸,以之配伍破故纸、吴茱萸、肉豆蔻等,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4.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有宁心安神作用。如天王补心丹,以之配伍生地、麦冬、丹参、枣仁等,治心肾阴血亏损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此外,以本品研末内服,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
【用量】2〜6g,研末服每次1〜3g。
【使用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均不宜用。2019-02-08
【功效与作用】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201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