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温病条辨》

出处

《温病条辨》

古代剂量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仁(18g) 半夏(15g)

煎服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歌

《方剂学》邓中甲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主治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四十三条)

方解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 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2022-07-26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2:07: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本文介绍的是中医经典方剂——三仁汤,它出自清代医学著作《温病条辨》。三仁汤的主要成分包括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和半夏,其中杏仁、白蔻仁和生薏仁是其名称的由来。此汤的主要功效是清利湿热,帮助身体宣畅气机,对于湿温初起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三仁汤适用于湿温病的...

  • 三仁汤源自清代的《温病条辨》,是一剂经典的中药方剂。其组成包括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等药材。原方剂量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使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日三次。现代...

  • 三仁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温病条辨》卷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为治疗湿温初起或者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剂,还可用于治疗...

  • 三仁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

  • 三仁汤,一方出自清朝的《温病条辨》,是祛湿剂中清热祛湿的方剂,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可见的症状有:头痛恶痛,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本方共有8味药组成,分别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滑石,通草,...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