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主要讲的哪些内容?

在李时珍后较长一段时期,本草学没有大的发展。至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这一著作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自《本草纲目》成书以后到赵学敏又历200余年。这期间民间的医药知识得到了很大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
赵学敏是清代医学家。他在研究本草学方面非常严谨。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经常深入民间,通过调查访问来取得第一手资料。
他注重实证,不轻信文献。药物经过临床证实,确有疗效的他才收入书中,否则“宁以其略,不敢欺世也”。他还亲自在药圃中种植药用植物,详细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
赵学敏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他在本草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
本书所载药物绝大部分是《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或已见于当时其他医书上应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一些进口药,如金鸡勒,
东洋参、西洋参、 烟、日精油、香草、臭草、烟草等。
在药物的分类方面,赵学敏也有所创新。他除依《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木、果、谷、蔬等部外,还另立“花部”和“藤部”。
他认为《本草纲目》无藤部,以藤归蔓类不合理。木本为藤,草本为蔓,不能混淆,应立藤部。他还集中各种以花知名的植物为花部。另外,他对设立“人部”的依据说法很不以为然,故在他的著作中删掉了“人部”。
《本草纲目拾遗》对研究《本草纲目》和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参考书。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标志着我国药用动植物学的新发展,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2020-01-02
mcxzy 阅读 3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8:47: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本书所载药物绝大部分是《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或已见于当时其他医书上应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一些进口药,如金鸡勒,东洋参、西洋参、 烟、日...

  •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依据《本草纲目》编撰的药学著作,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等14个部,新增了藤、花部,共收录药品921种,其中716种是《本草纲目》未记录的民间草药或当时已用于医疗的品种。书中不仅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还对已有记载的药物进行了详细补充,如指出《本草纲目》中...

  • 精核物类”。该书内容包括692种新药物,涵盖了内陆、滨海、少数民族和国外传入的药物,如罂子粟、海马等。陈藏器在药物分类上创新,将处方按功效分为“十剂”,如宣可去壅、通可去滞等,为后世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 《本草纲目拾遗》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多种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使用方法等,实用性极强。它不仅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对药物的采集、炮制、配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赵学敏在书中对药物的性味、功效进行了科学分类,使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药...

  • 《本草纲目拾遗》作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重要补充,是对药学知识的又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该书诞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并在后续的三十多年里不断增订,以期达到更为完善的程度。最初的刊印是在同治三年(1864年)。实际上,《本草纲目拾遗》是《本草纲目》的延伸,共分为十卷,按照水、火、土...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