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蹻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蹻脉交会穴·阳蹻穴 5 申脉穴·阳蹻穴 5.1 标准定位 5.2 取法 5.3 穴位解剖 5.4 特异性 5.5 功效与作用 5.6 主治病症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5.8 配伍 5.9 文献摘要 5.10 研究进展 6 跗阳·阳蹻穴 6.1 标准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异性 6.5 功效与作用 6.6 主治病症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蹻穴 1 拼音 yáng qiāo xué
2 英文参考 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2.申脉穴;3.跗阳。
4 阳蹻脉交会穴·阳蹻穴 阳蹻穴是指阳蹻脉交会穴[1]。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申脉、仆参、跗阳、睛明、居髎、风池(此据《难经》补)、地仓、巨髎、承泣、肩髃、巨骨、臑俞等12穴[1]。
阳蹻脉交会穴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申脉、仆参、跗阳(郄)、睛明;足少阳经的居髎、风池;足阳明经的地仓、巨髎、承泣;手阳明经的肩髎、巨骨;手太阳经的臑俞。

5 申脉穴·阳蹻穴 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指申脉穴[1]。见《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
《针经指南》载:“申脉通阳蹻”,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申脉 汉语拼音 Shenmai 罗马拼音 Shenmai 美国英译名 Streching Vesse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2 日本 62 法 国 莫兰特氏 V62 富耶氏 V62 德国 B62 英国 B62 美国 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4]。属足太阳膀胱经[3][4]。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3][4]。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3]。
5.1 标准定位 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卧取之[3]。
5.3 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著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3]。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4]。
5.4 特异性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3]。
5.6 主治病症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4]。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3]。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 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 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小儿泄泻:灸申脉。
6 跗阳·阳蹻穴 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是指跗阳[2]。《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穴位 跗阳 汉语拼音 Fuyang 罗马拼音 Fuyang 美国英译名 Foot Ya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9 日本 59 法 国 莫兰特氏 V59 富耶氏 德国 B59 英国 B59 美国 BI59
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 BL59)[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7][6]。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6][7][5]。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6]。
6.1 标准定位 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阳跷脉郄穴[5]。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7]。

6.2 取法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6.3 穴位解剖 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6]。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7]。
6.4 特异性 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6.5 功效与作用 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6]。
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6.6 主治病症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6]。
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7]。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6.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8 配伍 跗阳配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6.9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
2022-09-29
mcxzy 阅读 75 次 更新于 2024-09-21 14:4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