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针灸诊疗1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早在秦汉时期,《灵枢·经脉》所载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和足阳明之筋主治病症中,已有“口㖞”“口僻”之证。古代文献还有㖞斜、眼㖞、唇㖞、口眼㖞斜、㖞戾不端、㖞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的描述。本篇从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针灸方案、针灸选穴、刺激补泻等进行总结。
临床诊疗中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NO.1 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这既论述了外邪(风邪)侵袭的病因,又论述了本虚标实的病机,还表明了受邪病位在阳明、少阳,在经脉、经筋。
NO.2 针灸方案
在治疗方面,运用针灸等外治法治疗本证时,多采用膏熨、敷涂、灸法(化脓灸,温和灸,苇筒灸,麦粒灸)、针泻、缪刺等。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涉及的治疗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NO.3 针灸选穴
在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的选择方面,亦有详实的文献记载:
据研究发现: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
总的来说,穴位选取以头面部、阳明经腧穴为主,应是阳明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穴位多,而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如地仓在面神经颊支附近,颊车在面神经主干附近,故多取之。(后续会总结面瘫选穴与面神经刺激点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NO.4 刺激补泻
在针灸刺激补泻方面,治疗本病多采取艾灸热熨温通之法,此类方法属于温热刺激,可以加快经络之气的运行;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艾灸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的吸收,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另外,在《肘后备急方》就已经指出“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这说明古人已经在治疗过程中讲究刺激大小,可见,治疗本病刺激量不宜过大。
针刺另外还涉及到透刺法,如《针灸逢源》记载:“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2022-08-03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5:02: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有效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机制: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针灸能够改善局部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增加肌纤维收缩:针灸有助于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对神经的损害。控制面神经炎症发展:针灸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除湿、化痰逐淤的...

  • 1. 周围性面瘫流口水 口周穴位:如地仓、颊车、迎香、承浆。这些穴位位于面部,针灸这些穴位有助于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减少流口水症状。2. 中风病导致的面瘫流口水 全身取穴:除了口周围的穴位,还需要综合中风病本身进行全身取穴,如百会、足三里、水沟。这些穴位有助于调整全身的气血运行,促进中风后的...

  • 总的来说,穴位选取以头面部、阳明经腧穴为主,应是阳明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穴位多,而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如地仓在面神经颊支附近,颊车在面神经主干附近,故多取之。(后续会总结面瘫选穴与面神经刺激点相关内容,敬请期待!)NO.4 刺激补泻 在针灸刺激补泻方面,治疗本病多采取艾灸热...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根据发病部位分为颅外形和颅内型。颅外型面瘫相对容易恢复。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治疗可能需要更多关注。治疗方法:西医治疗:对于颅内型面瘫,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但有观点认为加用激素可能会延长痊愈时间。针灸治疗: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有显著效果,尤其在发病一周内开始治疗,一般...

  • 面瘫在临床较常见,见于各年龄段,以青少年较多见。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首先可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类药物。可以通过针灸取面部局部穴位,配合合谷、太冲、风池、翳风等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同时要求患者配合按摩或进行动作训练,如可以练习皱眉、闭眼、鼓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