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早在秦汉时期,《灵枢·经脉》所载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和足阳明之筋主治病症中,已有“口㖞”“口僻”之证。古代文献还有㖞斜、眼㖞、唇㖞、口眼㖞斜、㖞戾不端、㖞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的描述。本篇从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针灸方案、针灸选穴、刺激补泻等进行总结。
临床诊疗中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NO.1 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这既论述了外邪(风邪)侵袭的病因,又论述了本虚标实的病机,还表明了受邪病位在阳明、少阳,在经脉、经筋。
NO.2 针灸方案
在治疗方面,运用针灸等外治法治疗本证时,多采用膏熨、敷涂、灸法(化脓灸,温和灸,苇筒灸,麦粒灸)、针泻、缪刺等。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涉及的治疗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NO.3 针灸选穴
在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的选择方面,亦有详实的文献记载:
据研究发现: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
总的来说,穴位选取以头面部、阳明经腧穴为主,应是阳明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穴位多,而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如地仓在面神经颊支附近,颊车在面神经主干附近,故多取之。(后续会总结面瘫选穴与面神经刺激点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NO.4 刺激补泻
在针灸刺激补泻方面,治疗本病多采取艾灸热熨温通之法,此类方法属于温热刺激,可以加快经络之气的运行;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艾灸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的吸收,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另外,在《肘后备急方》就已经指出“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这说明古人已经在治疗过程中讲究刺激大小,可见,治疗本病刺激量不宜过大。
针刺另外还涉及到透刺法,如《针灸逢源》记载:“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2022-08-03
临床诊疗中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NO.1 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这既论述了外邪(风邪)侵袭的病因,又论述了本虚标实的病机,还表明了受邪病位在阳明、少阳,在经脉、经筋。
NO.2 针灸方案
在治疗方面,运用针灸等外治法治疗本证时,多采用膏熨、敷涂、灸法(化脓灸,温和灸,苇筒灸,麦粒灸)、针泻、缪刺等。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涉及的治疗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NO.3 针灸选穴
在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的选择方面,亦有详实的文献记载:
据研究发现: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
总的来说,穴位选取以头面部、阳明经腧穴为主,应是阳明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穴位多,而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如地仓在面神经颊支附近,颊车在面神经主干附近,故多取之。(后续会总结面瘫选穴与面神经刺激点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NO.4 刺激补泻
在针灸刺激补泻方面,治疗本病多采取艾灸热熨温通之法,此类方法属于温热刺激,可以加快经络之气的运行;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艾灸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的吸收,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另外,在《肘后备急方》就已经指出“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这说明古人已经在治疗过程中讲究刺激大小,可见,治疗本病刺激量不宜过大。
针刺另外还涉及到透刺法,如《针灸逢源》记载:“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