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及黄芪的药性

1、 血痹在处理时,阴阳两个角度都要处理到,就是气分和血分。

2、 血痹的脉象:寸口微涩,关上小紧,阴阳俱微。上中下浮中沉取都是没力的,寸口关上更没力,然后尺中还是没力但有些绷住的感觉。

3、 黄芪五物汤的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风痹就是受了风之后身体某个地方就会没有感觉,身体麻木不仁。黄芪五物汤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处理中风范围非常广的方子。

4、 黄芪五物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把甘草去掉,然后生姜加倍,再加一份黄芪。桂枝汤结构底子本来就是血管扩张剂,黄芪也是血管扩张剂。

黄芪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

1、 黄芪,可以说是中医最常用的药之一了。日常家常会用来炖鸡汤,煮点黄芪枸杞红枣水喝之类的。

2、 黄芪主要是补气,固表。经方里,黄芪确是一个很黑的黑盒子,让人琢磨不透。所以,黄芪是一味在古方派世界到时方派认识差异如此之远的一味药。

3、 黄芪味道淡、质地松、表皮紧密的特质

4、 黄芪也能补脾胃

5、 但是黄芪会把人的肾气抽掉一点,如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够强的话喝了后会腰酸;保元汤是中国最有代表的非常补气的总方,里面就要加点肉桂,用来平衡黄芪的药性,让肾气不要被抽掉。

6、 能够抽到人肾气的补气药,一是直接从背后正中央上来;二是从三焦水道上来。原理上就像吃了磁石会补肾,但是会让肺干掉,因为是从肺抽的气去补肾,会存在这种脏腑之间互相抽来抽去的关系。

7、 黄芪,又叫黄耆,就像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人家,耳根子非常的软,你跟他讲什么都是好好好,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会不断被其他一起用的药物影响,发挥不同的力道。这也是黄芪药性不稳定的一面,是补药里比较没有节操的,所以才叫老先生,会被人拉着走。

8、 而当归可以管住黄芪,两个在一起时,黄芪就完全受当归的支配了,当归可以让气分的能量都拉到血分去,只要两钱的当归就可以让一两的黄芪乖乖听话。如吃了当归补血汤,在发炎发热的情况,虽然有黄芪,但是整个人还是会凉下来,因为当归补血汤已经变成一帖完全滋阴的药了,因为滋阴所以要把这个阳热收掉。

9、 附子是哪里都可以去的药,所以在药的方向性上,黄芪反而比附子的方向性要强,所以附子会跟着黄芪走。如椒附散和真武汤加黄芪之后,膀胱经的水气就上不去了,如果用了黄芪把附子拉歪了的情况,就用葛根再把附子拉回到背后正中间。

10、 在经方的世界中,止汗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用来治疗黄汗,是只到三焦,没有到体表的。

11、 水毒型肥胖,日本人用防己黄芪汤,也治狐臭。所以黄芪生姜结构就变成能够治到这种地方淤积的水毒类的东西。

12、 伤寒论没有用到黄芪,只有在金匮要略里才有用到黄芪。黄芪对于急性病的效果不够好,对于慢性病的效果比较好,改善体质问题用黄芪。2022-06-21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6:02: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治疗血痹,症状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脉象微涩而紧。2. 该方在临床上也常用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特别是那些肢体麻木疼痛,且气虚血滞,微感风邪的患者。3. 黄芪,味甘性温,在本方中扮演主要角色,能够补益脾气和肺气,有效促进血液循环。4. 桂...

  • 1、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中医方剂名,属于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功效。主要治疗血痹,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和脉微涩而紧的症状。在临床实践中,该方常用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特别是那些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且病因与气虚血滞、微感风邪相关的病例。2、黄芪桂枝五物...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以补气为主,兼以解表散寒,养血和营,通痹止痛。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药材相互配合,既能补气固表,又能解表散寒,养血和营,通痹止痛,使方药之力得以发挥。此方对于表虚自汗、卫阳不固、外感风寒、血瘀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其独特的药理...

  •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具备温阳通经、益气通痹的功效。此方剂主要治疗血痹不通之症,症状包括肌肤麻木不仁等。针对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周身疼痛,以及中风后遗症和寒邪痹阻引发的筋脉肢体疼痛,该汤剂均有显著疗效。此外,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用于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多种疾病。例...

  •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黄芪味甘性温,能补脾、肺之气,重用本品可补气行血、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桂枝味辛性温,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白芍、当归有养血和营而调理阴血的功效;姜温阳祛...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