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_如何理解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简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
  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循环,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冰儿认为这就是五行人生!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年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派生生出阴阳,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这是在五行之外发展起来的另一幅宇宙构成图。于是就产生了“辫五行以观天道”,在西汉儒家大思想家,大天文学家董仲舒提出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西汉中期的儒家代表哲学家,生于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柔和其它学说,建立“天人感应”学说。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建立并阐述了他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董仲舒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事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来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中医阴阳学说简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3-02-02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7:43: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一切事物互相联系,并在事物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这种学说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指导作用,对祖国医学发展曾起到积极影响。中医学中的四大病因,即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用来解释人体结构、生...

  • 五行——木、火、土、金、水,被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滋生、制约,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唯物主义,尤其在医学领域,阴阳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生命起源、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阴阳的概念源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盘古开天辟地,将混沌世界...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一种理论学说,用以解释自然和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阴阳五行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阐述万物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下面将详细解释阴阳五行说的具体内容。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主要描述的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自然现象。在中医理论中,...

  •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上对阴阳五行概念的条目解释,不仅润色了语言,使之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 5. 土的特性是稳重、包容,通常被认为是阴性。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哲学和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形成相生的循环。同时,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形成相克的循环。在实际应用中,五行的阴阳属性被用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