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简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
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循环,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冰儿认为这就是五行人生!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年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派生生出阴阳,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这是在五行之外发展起来的另一幅宇宙构成图。于是就产生了“辫五行以观天道”,在西汉儒家大思想家,大天文学家董仲舒提出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西汉中期的儒家代表哲学家,生于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柔和其它学说,建立“天人感应”学说。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建立并阐述了他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董仲舒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事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来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中医阴阳学说简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3-02-02
中医阴阳五行学简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
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循环,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冰儿认为这就是五行人生!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年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派生生出阴阳,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这是在五行之外发展起来的另一幅宇宙构成图。于是就产生了“辫五行以观天道”,在西汉儒家大思想家,大天文学家董仲舒提出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西汉中期的儒家代表哲学家,生于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柔和其它学说,建立“天人感应”学说。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建立并阐述了他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董仲舒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事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来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中医阴阳学说简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