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在临床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等治法确定的理论依据。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又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俱损的病变。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互相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为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比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临床上常用的补气生血、补血养气,以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治法,均为此长彼长理论在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例如,昼夜的交替,子夜(23时~1时)为阴极,阴极则阳生;午时(11时~13时)为阳极,阳极则阴生。

  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基于这种理论。又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2023-01-21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2:03: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这种阴阳相互转化,亦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当阴阳两方面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因此,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于事物发展...

  • 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的关系。相互依存比如:寒和热,无寒则无法对比出热,无兴奋则无法对比抑制;相互化生、相互为用比如:如夏天虽热,但阴从阳生,雨水增多;冬日虽寒,但阳从阴化,干燥少雨;相互吸引比如:营阴欲外邪...

  • 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医辨证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古代自发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一理论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及病理现象的属性。比如,热被视为阳,而寒则被认为是阴。进一步地说,热、活跃、强壮、明亮、轻盈、位于上方或外部、向外延伸、向上和向外的特性都属于阳;相反的特性则归类为阴。阴阳...

  • 所谓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交,即交合、交流;感,即感应,指事物间在物质或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双方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或反应。阴阳的相互交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演化的肇端。中医基础理论书本上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

  • 阴阳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属性,而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运动变化形式。在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消长运动可以由量变产生质变,从而形成阴阳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