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2023-02-26
mcxzy 阅读 5 次 更新于 2025-04-16 00:34: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肝病的病理机制涉及肝脏及其经脉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肝脏是储存和调节血液的关键器官,与胆腑构成表里关系,并与筋、目、爪等部位功能相连。肝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机、情志以及协助脾胃升降。病理状态下,肝阳和肝气易于亢进、逆乱或郁结。肝阴和肝血不仅滋养肝脏,还能制约肝阳,维持其平衡;它们也保障筋腱...

  •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

  • 肝风内动,即是肝阴、肝血失调,筋脉失养的病理反应。《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全赖肝血的滋养和阴津的濡养,一旦筋膜发生病变,则可见“大筋软短而发作瘫痪、痿躄等症”。肝风内动包括范围较广,如邪热炽盛,燔灼肝经,伤及阴津,热极而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亢而化风;或...

  • 1. 内风的含义: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2. 内风的病理变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凡由于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升无制,亢逆而动,出现动摇、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时,则即是“...

  • 1. 肝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可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2.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应春生之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状态,以维持正常疏泄功能。情志刺激,如暴怒或思虑过度,易影响肝的疏泄。3. 肝与春气...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