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为什么能够止痛 疼痛的产生乃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影响到经络中的经气运行,脏腑机能失调所致.故运用针灸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机能,从而使疼痛缓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时,针刺还可通过神经和神经体液机制,特别是通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作用,从而反射性地使疼痛得到缓解,症状改善.2013-11-12
针灸镇痛的原理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有14条看不见的经络,能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是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经络是病邪由体表进入体内的途径,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通道。故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经络,或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外界致病因素也可通过经络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 作用。2013-11-12
疏经活络 调理气血2013-11-12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10: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发现,针灸能够激发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具有迟缓发作效应,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然而,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此外,针灸还具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

  •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针灸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痛觉调制系统”,抑制痛觉传递,并促使体内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镇痛效应。此外,针灸还能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随着多学科的深入研究,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针灸能够激发体内自然止...

  • 其三,神经调节。针灸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帮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缓解压力。其四,改善微循环。针灸刺激穴位,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增加组织营养供应与代谢,有效缓解疼痛、消肿止痛。综上,针灸的治着原理在于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 止痛是针灸的一项常见功能,但过去人们对其科学原理并不十分清楚。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针灸可以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止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这一原理。他们对有一只爪子不舒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

  • 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针灸的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逐渐得到证实。针灸不仅能调整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能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等分子水平,揭示针灸镇痛的深层次机制。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发现,针灸可以激发身体自然止痛物质的释放,缓解疼痛。针灸止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