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实喘·外寒内热证 6.3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食疗方法 6.3.1 推荐食材 6.3.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实喘 8 关于喘证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实喘·外寒内热证的方剂 2 治疗实喘·外寒内热证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í chuǎn ·wài hán nèi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实喘·外寒内热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寒邪束表,热郁于里,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2]。
实喘·外寒内热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寒邪束表,热郁于里,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2]。
4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症状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3]。
5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4]。
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3]
6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实喘·外寒内热证治宜宣肺泄热[3]。
实喘·外寒内热证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4]。
6.2 方药治疗实喘·外寒内热证 实喘·外寒内热证可用麻杏石甘汤[备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治疗。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3]
6.3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食疗方法 6.3.1 推荐食材 青笋、梨、杏仁、甘蔗、藕、荆芥、桑叶等[4]。
6.3.2 推荐食疗方 [4]
1.杏仁粥(《食医心镜》):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2.甘蔗鲜梨饮(《民间食疗》):甘蔗500g,梨2个。甘蔗削去皮,洗净切成小段,梨去皮、心,剖成4块,加水600mL,煮半小时,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3.发汗豆豉粥(《太平圣惠方》):淡豆豉15g,荆芥5g,麻黄2g,葛根30g,栀子3g,石膏30g,生姜10g,葱白2茎,粳米100g,盐3g。先将淡豆豉、荆芥、麻黄、葛根、栀子、石膏洗净同入砂锅内,加清水煎取汁液,去渣,生姜切片,葱白切段。粳米淘洗干净,加入药汁、生姜片、葱白,加清水适量,煮粥,米熟透加盐,每日1~2剂,3日为1疗程。
7 关于实喘 实喘(dyspnea of excess [5]、excessive dyspnea[1])为病证名[6]。是指辨证为实证的喘病[1][5]。包括实喘·风寒袭肺证、实喘·外寒内热证、实喘·燥热伤肺证、实喘·痰湿蕴肺证、实喘·风热犯肺证、实喘·痰热壅肺证、实喘·外寒内饮证等。
8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3]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7]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3]。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3]。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3]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3]
2022-10-28
2 英文参考 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实喘·外寒内热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寒邪束表,热郁于里,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2]。
实喘·外寒内热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寒邪束表,热郁于里,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2]。
4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症状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3]。
5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4]。
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3]
6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实喘·外寒内热证治宜宣肺泄热[3]。
实喘·外寒内热证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4]。
6.2 方药治疗实喘·外寒内热证 实喘·外寒内热证可用麻杏石甘汤[备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治疗。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3]
6.3 实喘·外寒内热证的食疗方法 6.3.1 推荐食材 青笋、梨、杏仁、甘蔗、藕、荆芥、桑叶等[4]。
6.3.2 推荐食疗方 [4]
1.杏仁粥(《食医心镜》):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2.甘蔗鲜梨饮(《民间食疗》):甘蔗500g,梨2个。甘蔗削去皮,洗净切成小段,梨去皮、心,剖成4块,加水600mL,煮半小时,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3.发汗豆豉粥(《太平圣惠方》):淡豆豉15g,荆芥5g,麻黄2g,葛根30g,栀子3g,石膏30g,生姜10g,葱白2茎,粳米100g,盐3g。先将淡豆豉、荆芥、麻黄、葛根、栀子、石膏洗净同入砂锅内,加清水煎取汁液,去渣,生姜切片,葱白切段。粳米淘洗干净,加入药汁、生姜片、葱白,加清水适量,煮粥,米熟透加盐,每日1~2剂,3日为1疗程。
7 关于实喘 实喘(dyspnea of excess [5]、excessive dyspnea[1])为病证名[6]。是指辨证为实证的喘病[1][5]。包括实喘·风寒袭肺证、实喘·外寒内热证、实喘·燥热伤肺证、实喘·痰湿蕴肺证、实喘·风热犯肺证、实喘·痰热壅肺证、实喘·外寒内饮证等。
8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3]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7]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3]。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3]。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3]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3]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