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的六元

六元真气从先天五行属性来说,分为风、热、湿、燥、寒、火。
六种真气从后天转化的阴阳属性来说,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三阴三阳。

本气、标气和中气的含义
天地道交,先天六元真气化生的寒、暑、燥、湿、风、火,感应坤元生成三阴三阳气。“风寒暑湿热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素问·六微旨大论》)。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人体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经为标;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因阴阳表里相通,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故彼此互为中见之气。

天地间本气、标气和中气的六六组合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

本气、标气和中气的从化关系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少阳、太阴,标本同气,从乎本。少阴、太阳,标本异气,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

人体的六气和标本中气组合
人得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人生存在天地气交之中,“天之六气为本而上,人身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伤寒集注》)。人体脏腑外应六气为本,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为标,在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六气、六经及经气分别为标、本、中气。 “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亦络于膀胱也。余仿此”(《类经图翼·经络》)
故曰:“内经所言, 某经之上,某气治之,之上云者,盖脏腑为本,经脉为末,是脏腑居经脉之上,故称上焉。由脏腑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中见之下,其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三阴之不同,则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伤寒浅注补正》)。

本标中气的从化规则在病理上的体现
“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天之六气变化相移,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类经图翼·经络》)。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
如: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如:邪人少阴则病有从本化热和从标化寒之别。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 谷、无热恶寒、渴喜热饮、心烦、吐利、脉微细等兰派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之象。此为病生于本生于标者。
如:阳明本燥,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
六气(淫)之邪感人虽同,但是由于人之禀赋各异,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故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而生病各异。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三阴中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
本标中气的从化规则在临床上的指导原则
治疗原则:生于本者,求之于本。生于标者,求之子标。生于中气者,求之于中气。生于标本,标本兼施。
病人太阴,邪从本化,则出现中阳不振,寒湿内阻之候,故用理中丸(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而治其本。如是脾阳得运,寒湿既除,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症自愈。
病人少阴,其标本有水火阴阳之别。若病邪从本化热而为少阴热化证,属少阴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育阴清 热利水。病从本化,故治之于本。如病邪从标化寒而为少阴寒化证,则治宜扶阳抑阴,以四逆汤回阳救逆,附子汤温经扶阳、除湿止痛,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等。
太阳病外邪久羁,或汗下失宜,均可导致病从中化之候。如下后复汗,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而致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 沉微之阳虚烦躁证,是阳虚阴盛,阳为阴格,病势重急,阳气将脱之象。病在少阴,性属阳虚。故急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姜、附辛热,急复其阳,附子生用,其 力更锐。其方类似四逆,然而不用甘草,其势尤猛,浓煎顿服,则药力集中,较之四逆收效更速,单捷小剂,其力精专,有单刀直人之势。
太阳本寒而标阳,其病从本化寒,从标化热,若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则标本同治。如太阳伤寒,兼有里热之候的大青龙汤证。太阳表寒证是 病生于本,发热烦躁为病生于标,是标与本俱病,故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加石膏、姜、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而标本兼顾,表里双解。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标本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在,就是治之所施。2016-06-20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4-11-15 18:16: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 ● 六元正经大论篇第七十一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

  • 大概是指中医治病的六种方法吧是“针灸、汤药、刮痧、拔罐、推拿和引导”引导法要解释一下,就是顺着病情来治=一=治往常积聚在体内治病的因素例如:拉肚子可以引导泻出湿毒引导打嗝、打喷嚏可以祛除浊气等等不过现在不是高明、有经验的中医都不敢用……

  • 六经原出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以六经为辨别疾病的基础。分为阳三经,阴三经;先以伤寒外感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身体正气盛与病邪抗争,便是三阳证;表现为热多寒少,三阴证为正气虚,不能与病邪抗争,表现为寒多热少,但也会出现热...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