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牙痛专用方——清胃散

清胃散,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胃凉血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等属胃火上攻者。

组成

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

清胃散

清胃散,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胃凉血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等属胃火上攻者。

清胃散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用量用 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禁忌附注

歌诀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

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

用量

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 (夏月倍之),升麻9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义

本证多由胃有积

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治疗以清胃凉血为主。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故为臣药,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配伍特点

升麻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运用

本方用于胃火牙痛,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肠燥便秘,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加石膏,玄参,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禁忌

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使用。2022-07-11
mcxzy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38: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清胃散 配方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混合后一次性服用。用大约1.5升半的水煎煮,至剩下约七分之一的药液,去渣,待凉后服用。现代用法:作为汤剂,用水煎煮服用。功效和作用:治疗胃火引起的牙痛。症状包括牙痛引起头痛,面颊发热,牙齿对冷敏...

  • 3. 两者均具有泻胃火的效果,但有所区别。玉女煎注重养阴清火,相对平和。清胃散则多用清凉药物清火,长期服用可能对胃部造成损伤。

  • 清胃散,方名直指其效,泻火之剂,专为胃火牙痛而设。编纂于方剂的第013号,其组成为: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足阳明经,此药通经,为方剂的核心所在。方义解密: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与心子,与胃相表里,一剂两效,兼治胃火;当归和血,生地与丹皮凉血养阴,以退阳...

  • 清胃散在牙周炎和痤疮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果令人鼓舞。首先,我们对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方剂包含黄连、丹皮、生地、当归和升麻,每日一剂,早晚温服。经过两疗程的治疗,我们发现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和口腔溢脓出血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具体数据如下:痊愈病例19例(38.77%),显效22例(44.9%),好转...

  • 清胃散与玉女,均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其区别在于:1、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为其功用,主治胃有积热,上攻齿龈之证,以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宣出血;或口中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数为特点。2、玉女煎功专清胃滋阴,主治胃热阴伤之牙痛,牙龈出血,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