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哪些部位可以祛湿?怎样按摩才能祛湿?

现在又到了潮湿的春季了,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身体里面的湿气都是比较多的,那么你知道要怎么样才能排出体内湿气呢?人们的身体构造真的很特别,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原来我们的身体有几个“排湿口”,人们体内的毒也是从这个地方排出去的,如果我们按照要求按揉这些排湿口,是可以帮助人们轻松排除毒素的。那么人们该如何祛湿呢?1、摩这些穴位可祛湿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膝窝膝窝又称_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2、祛湿食疗方1、红豆薏米粥祛除体内湿气,薏米红豆粥是佳品,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薏米,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赤小豆”,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红色入心,它还有补心功用。在熬薏米红豆粥时,不要加大米进去。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除掉。2、薏冬汤薏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冬瓜味甘性凉,能润肺生津、清胃热、利小便、消除水肿。两者搭配,不但健脾祛湿,还可美容养颜。具体做法如下:薏米提前浸泡约5个小时,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薏米熟烂,汤水变白。然后放入冬瓜片,大火煮开后改中火再煮5分钟,最后加盐即成。3、花叶茶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这类人多为湿热体质。给大家介绍一款调理湿热体质的茶疗方:大青叶12克,金银花10克,茵陈10克,甘草3克。所有材料加400毫升水,煮沸约5分钟即可饮用。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茵陈清湿热、退黄疸。此方还有助于辅助治疗流行性感冒,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适当服用。2023-06-12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8:06: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此外,阴陵泉也是祛湿的关键穴位。它位于膝盖下方,是脾经的合穴。按揉此穴可以健脾除湿,每天应至少按揉10分钟。如果体内有脾湿,按揉时可能会感到疼痛,但坚持按揉会逐渐减轻疼痛,表明脾湿在逐渐好转。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对于除湿也有显著效果。刺激此穴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

  • 5. 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可以通过艾灸这个穴位来刺激脾经,协助阴陵泉祛湿。6. 按摩丰隆穴 丰隆穴配合足三里按摩可以祛湿化痰,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中点平齐,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7.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

  • 1. 按摩腋窝极泉穴:极泉穴位于腋窝中心,是心经的重要穴位,有助于清除心脏的郁火毒素。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帮助畅通这个“排污井”。2. 按摩肘窝:当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症状时,可以在肘窝处拍打5~10分钟,直至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

  • 此外,曲池穴也是祛湿的重要穴位之一。它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按摩此穴可泄大肠湿热,适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以及湿疹等皮肤病症。按摩方法是用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至局部皮肤微红。除了按摩穴位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

  • 最后,承山穴是体内去湿效果最佳的穴位之一。其效果堪比长期食用红豆薏仁粥。承山穴位于小腿肚上,也是身体阳气最充足的地方。按摩此穴位时,若感到酸痛,说明体内存在湿气。持续按摩此穴位可使身体发热,标志着湿气正在排出。经常按摩此穴位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总之,上述三个穴位在去除湿气方面效果显著。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