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胎怯脾肾两虚证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辨证:本证多见于小于胎龄儿、双胎儿或高龄产妇所育胎儿,以脾肾两虚而脾胃虚弱证候显著为特征。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故本证的肌肉瘠薄、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之象明显。

  本证以啼哭无力,多卧少动,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为特征。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主方: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肉桂、干姜。

  呕吐加半夏,干姜易生姜和胃降逆;泄泻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母化痰;气息微弱,加脐带、蛤蚧补肾纳气。兼肺虚,气弱声低,皮肤薄嫩,重用黄芪、白术,加黄精,少佐防风补肺固表;兼心虚,神萎唇淡,虚里动疾,加当归、麦冬、龙骨养心安神;兼肝虚,筋弛肢软,易作瘛疭,加熟地黄、枸杞子、牡蛎滋肝熄风。2023-01-22
mcxzy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7:44: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揉揉小手、捏捏背,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以下推拿 *** 手法,是以补脾肾为主,爸妈每日可以帮宝宝做 *** , *** 除了能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外,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子关系,是很好的保健方法。补脾经:健脾补气 脾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操作方法:...

  •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用温补托毒急救(A错)。元代曾世荣其代表作为《活幼心书》,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B错)。明代鲁伯嗣著《婴童百问》,详述儿科病症病源、证...

  •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纯阳”最初用来说明宇宙现象。[原文]《颅囟经·脉法》中用以引申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历代医家也纷纷用“纯阳”理论说明临床的脉象特点、治疗法则...

  • 上篇 总论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概论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一、中医儿科学的学科范围二、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现状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道路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学说概要一、《素问》、《灵枢》二、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三、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五...

  • 现通过系统回顾中医儿科主要古籍文献,充实和完善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1、病名记载 中医古籍中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有认识,根据临床症状本病可纳入祖国医学“五迟”、“五软”、“五硬”、“胎怯”等范畴。 对于五迟,早在东汉末年的《颅囱经》中曾有“行...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