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经脉的称谓是为何是这样命名的?高分100

  楼主疏忽打错字了,应是“手厥阴心包经”。

  很简单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中医研究的是天人相应的学问,把人放在自然界当中看待。风、热、暑、燥、湿、寒是天之六气,人体生病的一切原因(不包括外伤)都与这“六气”有关。正所谓“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下面再说这六气是怎样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
  即是风热暑燥湿寒,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六气按顺序排列起来是这样的:
  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是怎样得来的了。人有十二条经络,五脏六腑再加上三焦,各对应着一条经络。可能你会问“上面的六气才对应了六条经络啊,还有其他六条呢?”问得好,六气绝非如此简单,展开讨论够讲半天。简单来说,六气分主客,即主令、从化。上面提到的是六气主令,还有另外六经是从主令而化气的。举个例子,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五行生克中“木生火”,所以说足厥阴是母、手厥阴为子。足厥阴肝经以风木主令,为什么是手厥阴心包经从令化风呢?肝经、心包经同属厥阴,既然已知足厥阴是主令,自然手厥阴就从令了。而各经又有其本气,例如手厥阴心包是相火,以相火化气于风木,但当它不能顺利化气于风木的时候,就会自现其本气,即现病热之象。其他各经同理。
  天人同气,经有十二经络,六气统焉,所以就这样命名了。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可以看看《四圣心源》。

  附上六气名目: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 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 丁火。足少阴肾, 癸水。)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 甲木。)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 己土。手太阴肺, 辛金。)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 戊土。)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2010-05-31
太阴,阴气旺盛的意思明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阴中之阴。
少阴,阴气渐弱的意思。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
厥阴,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向阳转化。《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名曰阴之绝阴。厥,绝也,尽也。
太阳,大阳,阳气旺盛的意思。《素问。阴阳类论》:三阳者,太阳为经。王冰注: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少阳,阳气渐弱的意思。《素问。阴阳类论》:一阳者,少阳也。王冰注: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里面,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素问。至真要》: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日:两阳合明也。2010-05-31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45: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二正经是气血通行的主干,十二经别别出于正经,循行于体内,以辅佐正经循环的不足;奇经八脉交错于十二正经之间,以调节正经中气血的盈亏;十五络脉别行于体表,以加强正经之间的联系;无数络脉和孙络,如网罗一样遍布全身,起着渗灌各部的作用;由此组成了通行气血,沟通内外的经络体系。必须指出,经筋、皮部仅是受经络之...

  • 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任”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阴脉之海”的称谓。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

  • “十二”是个普通数字,但它却与很多事情有关:一年十二个月,一昼夜有十二时辰,人有十二生肖、十二经脉,中国自古以来以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是以十二为基础等等。“十二”很容易引人去丰富联想,而且,“十二”为偶数,

  •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於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2,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

  • 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总管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脉和督脉。任脉和督脉气机旺盛了,就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通”。所有的脉都通了,人自然就健康、长寿。前段时间,一位局长朋友找到我,说是自己最近半年身体...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