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的中药是凡是饭前吃好呢还是饭后吃有效?

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
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二、
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三、
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四、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2020-03-07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40: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对于补益类中药,如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其主要作用是滋补身体,建议在饭前空腹时服用。此时胃内无食物干扰,药物能更直接地通过胃壁进入肠道,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二、饭后服用 对于对胃肠道有刺激或性质较寒的中药,如清热解毒的药,建议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服用。饭后胃内食物较多,药物进入...

  • 中药通常建议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饭前服用可以更好地让药物被吸收,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药物能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应有的药效。不过,具体何时服用还需考虑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例如,一些滋补类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由于其性质温和,可以空腹服用,不会对胃部产生较大刺激。但并不是所有的...

  • 中药的服用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病情和药性灵活调整。例如,滋补类药物宜在饭前服用,以更好地发挥滋养作用;而驱虫药、泻下药则适合空腹时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则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安眠药物则应在睡前服用,以助睡眠。此外,无论选择饭前还是饭后服药,都应保持...

  • 中药的最佳服用时间因药物性质和个体情况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服用时间建议:饭前半个小时服用:优势:可以使药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治病的能力。适用情况:无特殊胃部不适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饭后20分钟服用:优势:避免药物直接与肝脏接触,减少刺激。适用情况:一般医生推荐的服药时间,尤其适合胃部较...

  • 有滋补作用的汤药适合在早晨空腹服用,这样对吸收更有利。用来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适合空腹服用,这样药物可以迅速入肠,可以更快发挥药效。2、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