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6 关于三痹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寒湿痹的穴位 2 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 3 治疗风寒湿痹的中成药 4 风寒湿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寒湿痹 1 拼音 fēng hán shī bì
2 英文参考 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indcolddamp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windcoldwetness bype of art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寒湿痹(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1]、windcolddamp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2])为病证名[3]。是指行(风)痹、痛(寒)痹、著(湿)痹的合称[1][2]。见《圣济总录》卷二十。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3]。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治宜祛风、散寒、利湿[3]。用三痹汤、蠲痹汤等方[3]。
6 关于三痹 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4]。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类证治裁·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著痹。重著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土化,痛发肌肉,即麻木也。……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川芎茯苓汤加芪、术。”
72022-11-08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3:01: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风寒湿痹的说法比较笼统,风、寒、湿是导致痹证的常见致病因素,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单独的风、单独的寒、单独的湿无法致病,只有几种致病因素杂合附着于肌肉、肌腱、关节,才能导致痹证,引起关节的疼痛。但是根据病邪的性质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具体如下:1、风气盛者为行痹,通常表现为游走性的...

  • 风寒湿痹就是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关节或者肌肉,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主要以关节肌肉的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常见以下几种:1、风痹:风造成的痹证称为行痹,主要表现是痛处来回游走,通常用祛风的方法进行治疗;2、寒痹:通常是由寒造成,也称为痛痹,主要表现就是疼痛固定不移、比较剧烈。用热...

  • 风寒湿痹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表现为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长时间不治疗会导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根据中医理论,这种疾病可以分为以下三型:1. 行痹: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疼痛没有固定的位置,有时伴有寒热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浮。2. 痛痹:此型表现为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

  • 在中医药学中,风寒湿痹和湿热痹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前者表现为关节酸痛、肌肉麻木,而后者则以湿热为主要特征。风寒湿痹常见症状包括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若病程较长,可导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风寒湿痹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类型。在痹证分类上,传统观念多以风寒湿论痹,而从湿热...

  • 风寒湿痹,中医病证名,为行(风)痹、痛(寒)痹、著(湿)痹的合称。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致气血瘀滞,证见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是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治宜祛风...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