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中药的课题研究

1 “伏邪”和“余毒”是肿瘤术后转移及其血管生成的前提尽管目前作为绝大多数肿瘤患者首选治疗手段的外科手术,使一部分早期肿瘤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相当一部分晚期患者仍免不了术后复发甚至广泛转移。其原因可能在于某些肿瘤的非特异性生物学行为,早期即发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而尚无临床表现,手术虽切除了原发病灶,减轻了肿瘤负荷,但仍存在肉眼和各种检测手段不能发现的亚临床病灶或微转移灶;或者是外科治疗手段促进了肿瘤复发和转移过程而使其术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征象。另外手术及其他创伤性检查的挤压、出血也易导致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术后的化疗、放疗、生物治疗虽能一定程度地杀灭残留癌细胞,但仍未能阻止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微血管持续性生成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使残留癌细胞成为复发转移的根源,符合中医“伏邪”、“余毒”致病学说。肿瘤经手术、放化疗后,邪气虽渐消,但仍有癌毒蛰伏体内,成为“余毒”、“伏邪”。癌毒蛰伏之余毒未消,伏邪未尽乃为癌症复发与转移的前提。2 “络病”理论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机制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络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犹如网络,纵横交错,遍及全身,内络五脏,外连肢节,具有贯通表里上下、环流气血津液及渗灌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络脉系统作为沟通机体内外、维持阴阳平衡和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如肿瘤患者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失常,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血管生成的正负调节因子失衡,这一功能性网络系统的结构、分布和功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络体迂曲、扩张,络脉分布异常,造成局部经络气血津液疏布灌注失常,发为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疾病。这与肿瘤患者病灶局部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因此,肿瘤的微血管生成过程,即中医“久病入络”而形成络脉病变的过程。其病机始动因素为正气本虚,癌毒内蕴,日久则正不胜邪,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机体内稳态结构破坏。络脉的损伤既是其病机演变过程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其病变渐次深入、变生诸病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途径和必要条件。由于癌瘤局部络脉结构、分布、功能异常,使得癌邪易于侵入脉络,癌邪入络客脉,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渗灌失常,导致癌毒、瘀血滞络,引起络中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或津凝等病理变化,日久延虚,虚气留滞、血瘀津凝等互相影响,互结互病,积久蕴毒,毒损脉络,瘀毒横逆旁窜,败坏脏腑,损伤形体。此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虚滞、痰瘀、毒损脉络这一基本病理变化,为病邪渐次深入、正虚邪实、病势胶着的一种病理状态,并由此导致癌变经久难愈,渐成痼疾。3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中药具有“天然组合化学库”之称,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靶作用”,即多种成分以低于它们某一单体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后,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某种疾病的多个直接靶点(治标)和间接靶点(治本),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局部杀灭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整体调节,充分调动机体的防御及免疫监视机制,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从整体调节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做到“正气内守”,通过自身调节,“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复”。中药的这种调节作用有可能抑制肿瘤及肿瘤术后亢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恢复其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有助于减少肿瘤组织局部血供,通过缺血、缺氧等饥饿方式限制肿瘤的增殖并阻断其入血扩散的途径,消除术后残留癌细胞生存及转移的环境,消灭残存的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此外,中药的不良反应相对小,无骨髓毒性,在用药上可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防止和控制肿瘤转移方面有较大优势。

2016-05-18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出版的《膳食、营养与癌症的预防》一书中,提出的“防癌餐饮建议”,提醒人们注意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要素的合理组合,这些建议更强调食品的选择和搭配。饮食不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因素之一,改变膳食结构,可有效预防和避免乳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等。
  饮食讲究“植物性”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有利于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如常吃蔬菜、水果、豆类及粗加工的主食,不仅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利于预防癌症。
中药材望茵茸含有多酚类物质、槲皮素、硒微量元素。望茵茸中的硒元素和槲皮素有着防ai、抗ai、抗肿瘤的作用,能抑制襄组织的增生,阻止ai细胞转移,诱导ai细胞凋亡。根据《印度草医学》记载望茵茸能预防ai症抑制ai细胞生长,减少肿瘤生长,还能减少突变原致ai的可能性,对肺ai、肝ai、胃ai、甲状腺ai、胰腺等有良好的疗效。2020-08-0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1:59: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苏凤哲教授认为,靶向治疗是通过抑制、阻断和攻击肿瘤细胞特有的靶点,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他的课题研究揭示,破坏肿瘤细胞转移时形成的血管网络,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增值,从而达到抗癌效果。在缓解癌痛方面,苏凤哲教授提出了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或补益气血、温经止痛的方法...

  • 近年来,宋纯清博士负责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市部级研究课题,共计8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与质量标准的研究领域。期间,宋博士发表了超过50篇的学术论文,为中医药研究贡献了重要成果。宋博士在抗癌新药研究领域也有显著成就,尤其在10-羟基喜树碱的研究中,获得了上海...

  • 高建军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专注于研究一类新型非类固醇抗炎药物 - 含有硝酸盐捐赠功能的非甾体抗炎药物(NO-ASA)的吸收、代谢和防癌生物药理学。在2001年至2002年,他致力于对一种抗前列腺癌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进行活性评估和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1998年至2001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草药抗肿瘤抗氧化...

  • 尤建良教授主持的省级课题“微调平衡法治疗晚期癌症”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出稳定肿瘤、延长晚期癌患者生命的有效性,证明了其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此外,他主持的“中药赵氏微调三号合剂抗癌转移临床与实验研究”也得到了省级课题专家的高度评价。

  • 人参皂苷的人类分子靶点的发现,科学阐述了人参预防和干预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通过现代生物学的方法阐述了传统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为人参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据悉人参是素有“百草之王、百药之首”美誉的名贵植物,而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物质,1963年首次被分离,但其人类...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