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艾灸治疗伤寒的方法

   《洪氏集验方》
  卷三:灸结胸伤寒,不问阴阳二毒,只微有气者,皆可灸,下火立效。神功散:黄连(七寸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二味拌匀,令患人仰面卧,先用三干耳和艾一炷,如中指大,更用三干耳子,先著在患人脐中,后安艾炷其上,只一炷。觉跻腹间有声,即便汗出而愈。
   《针灸资生经》
  伤寒无汗:孔最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
  凡热痛,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 热去四逆喘气……皆取侠溪。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
  伤寒……自汗遂漏不止,剌风池,风府,……伤寒经与里合, 灸太溪七壮。
  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阴毒伤寒,体沉四肢具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
   《世医得效方》
  卷一: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结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黄连七寸,连皮用。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脐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
  灸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啬啬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胄管,各灸五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曲绳取半,当绳颈名胃管。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穴在耳前动处。又灸两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壮,神验。
2022-07-2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2 09:06: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对于少阴病患者,如果病程在一二日之内,口中感觉舒适而背部却恶寒,张仲景则建议采用灸法,辅以附子汤进行治疗。另一处提到,若少阴病患者出现下利、脉象微涩、呕而汗出、排便次数增多但减少的情况时,张仲景建议通过温其上部并施灸来治疗。此外,当伤寒六七日后出现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等症时,张仲...

  •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灼成脓,愈后留瘢痕者称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均采用无瘢痕灸。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

  • 温针疗法,源自东汉时期的《伤寒论》,由张仲景提出。这一疗法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放置艾柱并点燃,使热力沿着针身传递至体内,以防治疾病。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法有详尽阐述,称其"以香白芷作圆饼套于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适用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可有效通气。历代...

  •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

  •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面板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