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脾

脾的部位与形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脏。”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如《血证论》即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大便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此外,脾气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2023-02-26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7:44: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

  • 故中医学认为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表现为心主血脉的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等病理反应。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皆是由于心的阴阳或气血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所谓失调,概括起来不外功能的偏亢太过或偏衰不及等两方面,一...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生。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一理论渗透到了中医的每一个角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很深的影响。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二)...

  • 2.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的要求,适当调整了各章节习题的数量,使其覆盖面更宽广,并修改了某些与新版教材内容不符的习题和答案。3. 根据《国家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扩充了各类选择题的数量, ...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