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头草 (《草木便方》) 【异名】地黄瓜(《分类草药性》),青地黄瓜(《四川中药志》),烙铁草、犁头草(《重庆草药》)。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长萼堇菜或尼泊尔堇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①白花地丁,又名:宝剑草(《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草本,高约6~10厘米。主根粗圆,较长,侧根纤细且多。叶基出丛生;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浅而钝的锯齿;叶柄细长,紫红色,有短毛,上端有翅。花茎长于叶,微紫红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单花顶生;花萼5,披针形,边缘膜质具齿;花瓣5,白色或带紫色,倒卵形,长10~13毫米,距长3~4毫米;雄蕊5;雌蕊1,为3心皮合成,柱头先端渐租。蒴果矩圆形,成熟后裂瓣呈三角形。种子小,淡黄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绒毛。花期早春。果期4~5月。 生于田野、路旁阴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长萼堇菜,又名: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秃净。根茎垂直。叶丛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微钝,基部同心形,边缘有小锯齿。托叶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狭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齿。花茎略长于叶,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线形的小苞片2枚;萼片5,矩圆形或披针形;花瓣5,青紫色,内侧两对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黄绿色,有紫青色花纹,下面一瓣稍宽大,有囊状距,淡绿色;雄蕊5,内向,无花丝,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属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呈喇叭状。蒴果3裂,种子多数。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 生长山野。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③尼泊尔堇菜,又名: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主根粗短。叶基出丛生;箭头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钝,基部截形以至稍展开成心脏形,边缘具浅波状锯齿;叶柄细长,微紫红色,上端近叶基部有狭翅;托叶披针形,边缘具稀疏锯齿。花茎长于叶;苞片线形,基部有数腺状齿;单花顶生,萼片6,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带紫色,倒卵状长圆形,距长约5毫米;雄蕊5,花丝短;雌蕊1,柱头弯曲且胀大成3浅裂状。蒴果近圆形。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阴湿地。分布我国中部、南部。 【采集】2~7月有花果时采收。 【性味】辛微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酸,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平,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亦生翳。 ①《草木便方》:"治月瘕胀满,刀斧伤。" ②《分类草药性》:"去风火,消毒肿疔疮,散瘀血。" ③《四川中药志》:"通经,消肿,解毒。治红肿疮毒,疔疮及淋浊。"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阳黄,肠痈,疔疮,热毒。" ⑤《广西中药志》:"治眼疾及瘩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宜忌】《南宁市药物志》:"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肠痈:铧头草、红藤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恶疮疔毒,红肿疼痛:鲜铧头草,捣烂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痈、疖炎症初期 用鲜长萼堇菜捣烂敷于患部,干后即换;亦可制成粉剂或软膏使用。有全身症状者,可取干草1两,水煎服;或用鲜草洗净捣汁约1酒杯,内服,效果更显著。治疗40余例,均有效。
提醒您:铧头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15
提醒您:铧头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