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剂一钱等于多少克?

汉代没有”钱“这个单位。在《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中生姜为一两三钱。对于这种情况,研究者多认为是《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医家所改写。根据研究可知,在汉代度量衡制中并无单位“钱”。在晋代以前,中药计量基本使用的是汉制单位。“钱”字在唐时用为重量之名。唐铸开元钱,不名为铢,而曰一钱重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两,是以十钱为一两,以钱为重量名,实自唐为始。亦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马继兴指出:应当注意在《伤寒杂病论》等书中所用的“钱”和“半钱”单位,均系“钱匕”与“半钱匕”的略称,和唐宋以后所用的重量单位“钱”字不同,不宜混淆。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根据文献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一、汉代的重量,体积,长度单位。
1.重量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石:在后世作为容量单位念作dan(四声),但是在汉代作为衡重单位,读作shi(二声)。
根据出土文物,东汉司农铜权,这个铜权为12斤的权,实际称:
汉代一斤=250g
汉代一两=15.56
· 晋朝在两和铢之间加了铢
6铢=一分;四分=一两
方剂中张仲景不会用到晋朝以后的 度量制,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剂量改写了。伤寒论中,除了麻黄升麻汤用的分是重量,其他分都是药量比例。《金贵要略》里面有很多用分作为单位的,那都是后世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改写的。
2.体积
千二百黍重十其龠(yue四声),合龠为合(ge二声),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根据出土的铜合,铜升,铜斗等,
一合=20ml
一升=200ml
一斗=2000ml
1黄耳杯可以盛200ml
3.长度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根据汉代铜尺、木尺等,
一寸=2.3cm
一尺=23cm
二、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1)从晋朝到宋朝,度量衡制度计算有了巨大的改变。
一斤从250g上升到600g
一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
一尺从23cm上升到33cm
原因是当时地主都想多收租,所以肆意扩大量具造成的。
但是从宋代到清代的度量衡制度计算区域稳定,因为随着商业发呆,并且出现了货币,使得度量衡制度稳定下来。
(2)由于医药关乎性命,天象关乎国家兴衰,所以宋代以前的医术都沿用汉代的度量衡制
(3)宋代的剂量单位有了巨大的改革,宋代把中药的服药方法和剂量改用了煮散—把药物做成粗药渣,煎煮以后连同药渣一起吃,所以这种服药方法的服用药量一定要减小,所以宋朝的医书的药量都很小,所以采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其中衡重的计量单位为:斤,两,钱,分,厘,毫。由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制度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这个计量单位沿用至解放初。
(4)解放后,改革了度量衡制,进行了改革,把一斤变成500g,但是中药剂量上变化不大。
三、经方药量的折算
(1)以麻黄汤举例: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去过皮尖的杏仁,100枚杏仁是70g
根据换算,应是:
麻黄45g,桂枝30g,甘草15g,杏仁28g
这个药量是三次治疗量。
那么它的一次治疗量为
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
张仲景的习惯是,药物仅煮一次,药渣扔掉,但是我们今天吃药服药方法和古代不同,今天衣服药煎煮2次。
煮一次最多可以提取全部药物的有效成分45%。煮第二次可以提取全部药物有效成分30-45%。
(2)以桂枝汤举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这是三次治疗量
一次治疗量为:
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用药量因人的不同体质,因不同的气候环境用药也不同。不同的地域用药也有差异
(3)特殊的换算:
粳米(旱稻)一升大约180g
半升半夏:50g
五味子半升:30g
麻子仁丸中所说的厚朴一尺:用长度23cm,宽度3.5cm,厚度3分,称重15g
五苓散一方寸匕(边长为一寸(2.3cm)的正方形的勺子来取药):5-6g
杏仁100粒去掉皮尖:40g
桃仁100粒:30g
枳实一枚:18g
附子一枚:20g
大一点的附子一枚:25g
野生乌头一枚:5g
一钱匕:1g-1.5g(仅供参考)2023-06-30
3点几克来着2023-05-28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0:56: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汉代的度量衡制中,重量单位为铢、两、斤、钧和石。例如,一斤等于250克,一两等于15.56克。晋朝在两和铢之间增加了铢,六铢等于一分,四分为一两。然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的度量单位,后人为了方便理解,可能进行了相应的改写。体积单位方面,一千二百黍重十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

  • 4. 此外,教材还指出,古方一剂相当于现代的三剂药,如果直接进行折算,可以按照一两约合3克(一钱)来计算。5. 《伤寒论讲义》中的“古今剂量折算表”也有相似的记载,并建议对于古方中提到的“升”,如果作为容量计算,可以折合成60至80毫升为宜。

  • 3. 古时候的中药计量,以一斤十六两为标准,一两等于十钱,一钱则等于3.125克,因此一两相当于31.25克。4. 中医中药的剂量,需要根据不同年代的度量衡来确定。不同朝代采用不同的剂量度衡,因此同一剂量的理解会有所差异。5. 如汉代张仲景的方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一两,大约相当于...

  • 1.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13.8克。2. 在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20克÷16,即13.8克。3. 历史上的计量单位有所变化,西汉时期的1斤相当于250克,而东汉时期的1斤为220克。4. 张仲景作为东汉人,其方剂中的剂量应采用东汉的计量标准,即1两等于13.8克。5. 需要注意的是...

  • 四十五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两盒现代的不同,汉代一两=三钱,一钱=5克,而一斤=16两,所以一两为15克,3两也就是四十五克。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