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虚和阴虚是什么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概念:阴虚证是指体内阴津亏少而致阴不制阳,滋润、濡养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证候: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机理:本证多由温热病后,或内伤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则形瘦、口燥、咽干、便结、脉细等。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而生内热,故表现为潮热、盗汗、颧红、烦热、尿黄、舌红、脉数等一派虚热之症征。2006-01-24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3:21: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中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分别对应身体的不同状态。气虚表现为疲劳、容易出汗、身体无力,常见于脾虚。血虚则让人感觉心烦、失眠,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容易疲劳。阳虚的主要特征是怕冷、疲乏,而肾阳虚更具体表现为腰膝酸冷,甚至阳痿、早泄;脾阳虚则可能肚子特别怕冷,吃凉的容易拉肚子。阴虚则表现...

  • 气阴两虚是指气虚和阴虚同时存在的状况。当人体出现气阴两虚时,表现为乏力、口干、咽干、头晕眼花等症状同时出现。这种状态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或疾病消耗导致的。气阴两虚状态需要及时调理,以免进一步影响健康。四、气阴两虚的调理方法 对于气阴两虚的调理,中医一般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可以...

  • 气虚两阴是中医中很常见的病症,阴虚的患者通常出现心悸、失眠、性功能下降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阴虚主要是指阴液亏损,以及气血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因此,治疗阴虚需要补充气血和滋养阴液,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二阴指的是肝、肾两个脏腑,这两个脏腑在人体内都属于阴性器官。肾虚常见于年长者和长期劳...

  • 中医认为人体虚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血虚、气虚、阳虚和阴虚。根据体质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当的补虚药物。不同类型的虚弱症状各不相同,需要辩证施治。阴虚体质的人常表现出虚火症状,即阴虚火旺。这类人通常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发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头顶心、两只...

  • 5.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相应膳食包括气血双补汤、药膳鸡等。6.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