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中药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对于中药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中药的药性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的相关内容。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1 1、象思维概述
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思维形式,即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而人类的左右大脑又各司其职,左脑主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西方人更重于理性思维,而大部分东方人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见乃谓之象”,察象识意,观象明理,象思维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学、天文学、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象思维的应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思维这一名称是由中国哲学家王树人在1980年所提出的。
“取象比类”以及“观物取象”等全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象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思维等思维方式。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以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集中代表,其中仅有少量符号和字数,但是能反映“广大悉备”之内容,体现出了象思维的功能。《系辞·下传》中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象思维的体现,并且由此产生出八卦。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天文、地理、文字、农业、建筑、音乐、医药学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被越来越频繁提及的概念,返璞归真,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出发,解读中医理论内涵,是近年来的热门方向。对中医象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众多中医学科院士群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象思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王永炎等指出,象思维经过观天地以察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施治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依思维道理而生智慧”的根本目的。象思维具有原创优势,关于象思维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证候规范研究。
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王琦深入挖掘象数理论,融合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阐释和发掘中医学原创理论思维。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蒋文杰等分析了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以土补土、借谷养中、以甘和中以及焦香醒脾的理论,阐明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用药规律。姜春燕等基于象思维的理论,对蛤蚧从名称、性状以及习性等“象”特点分析解读蛤蚧在哮喘病中的应用功效,探讨了“药象”到“药效”的联系。
2、基于象思维探究中药药性
中药的药性,是对药味产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特征的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等一系列内容。《本草问答》载:“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形色气味者,药之象也,观其象则药性可知。
2、1象思维与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四气理论的描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是药性理论的一种重要构成,反映了中药对机体的寒热转换的导向作用。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四气也是取象与四时,寒、热、温、凉四气来源于冬、夏、春、秋四季的气候特点。四气者,得天气之偏,而成四气之异。《本经疏证》载白芥子“气之温得于夏初”,采实于夏初以为药用,故得气温也。四气之中也有阴阳学说寒凉为阴、温热为阳。根据象思维类别阴阳的观点,则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药规律。病于寒者,用药病痊,则其性温热;病于热者,用药疾愈,则其性寒凉,观象知效,以效识性。
2、2象思维与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几种不一样的味道,因此表现出其特异的作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古人通过口尝知味、观象归纳、实践总结等方式归纳出药物的五味特点,根据药味推测药物的功效则是基于象思维视角下的推理方式,而这种推理方式经过临床的完善,也证实了其实用价值。《药性论》载:“补骨脂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故其味辛”。这就是根据药的“象”而推导出的药“味”。口尝而得的五味,也决定着药物的功效,《名医别录》中提到“味咸,养肾、强骨、益精”,咸味,多入肾经,能够发挥补肾强骨填精等功效。防风、独活等药其药味为辛,质地薄,药性升浮,因此能够引药上行,具有防治脱发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道寓于物”,药之功效,本于五味,味者,象也。五味不止局限于药物本身味道的反映,也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五味”概念作为归纳药性的理论,五味也就超出了味觉(滋味)的范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病之象-药之效-药之性”的推演过程得出药的五味属性。
2、3象思维与归经
归经是基于药物功效对于人体的脏腑经络选择性归纳而来的理论。宋金元时期张元素首论中药归于十二经,后来的医药者不断总结学习归纳,中药归经理论逐渐成为中药学中重要的理论。中药归经是指中药作用于脏腑经络的作用定位。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依据是中药所治的具体病症。总之,中药作用于其归属的脏腑以及经络效果明显,对于另外一些脏腑以及经络作用不显著。而每一条经络又与各自所属的脏腑相互联络,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脏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三阳为人体的能量通道。而五行在人体上的延伸,形成了五脏、五窍、五液、五志、五官、五音、五气、五味、五色、六腑、六经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部分分别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一一对应。天道有常,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与之相应。五行平衡,阴阳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与自然界之阴阳相对应的各部位,就会以其色、声、形态而表现出来。有其外,必有其内;有其流,必有其源。疾病状态下,可以由体表反映内脏,也可以由内脏反映到体表上。因此当疾病发生时,可以通过经络得到整体的认识。药物的外形、颜色、气味与中药的归经之象密切相关。如连翘的外形与心脏相似,故连翘归心经;百合色白象肺,故百合归肺经;黑豆以及黑芝麻等黑色药物属水归肾经,具有补肾功能,可治疗白发;丹参等红色药物,色赤属火归心经,可行血补血。中药归经理论与临床疗效、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中药特征有关,根据这些形态以及属性上的特点,表明中药的作用规律以及属性。运用象思维探究中药归经理论,能够更好地认识中药的药性以及药物作用,发挥中药的疗效,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得临床上用药更加合理。
2、4象思维与升降浮沉
中医学的升降浮沉理论更多的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天地、阴阳以及气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升降浮沉有四个不同的方向,升,方向是向上的;降,方向是向下的;沉,方向是向内的;浮,方向是向外的。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向上、下、外、内不同方向的作用趋势。象思维思想下认为呕吐等向上,漏尿等向下,自汗等向外,表证未解而入里。张元素《珍珠囊》中提到:“春升生,夏浮长,秋降收,冬沉藏”,也是类比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特点。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质量、生长环境也有关系,如菊花、桑叶等质地较轻的药物,长在枝上,均属于升浮药,而枳实、牡蛎等较重的药物,与地面接触,属于沉降药。水属阴,故水生的龟甲、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的车前子、泽泻等,又多利水渗湿等。
3、基于象思维探究药物功效
清代医家徐大椿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以及性状等,均与中药的药物疗效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沟通中药与人体的桥梁之一,《黄帝内经》中以五行学说为枢纽,将中药的五色、五气以及五味等药性理论与人体五脏相联系,基于五行这一共性的内容,中药治疗功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以及生理建立了沟通的渠道。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象将五脏、六腑、四气、五味等联系在一起,以“天人相应”的视角认识人体以及药物的作用疗效,而这其中也贯彻着象思维的内容,观药象而识药,观病象而知病,药象到药性,病象到脏腑,药性和脏腑都需要落脚到五行上。《本草便读·用药法程》载:“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则是根据药的象直接总结药物的功效规律,这一认识方法,具有浓厚的象思维色彩。清代陈修园认为万物在春萌芽渐生,种子在春天播种发芽,更能表明以木制化脾土,如麦芽在春天生长,在夏天成熟,更能够获得木火之气,因此也具有疏肝的功效。藤类植物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在外形上与人体的经络相似,因此藤类中药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有通络关节、消除痹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雷公藤有效成分在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橘络、丝瓜络、桑叶络等皆为草本之脉络,其形类络,故能通行气血脏腑之络。菟丝子、女贞子等种子类中药都可以用于不孕不育的治疗。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础,根据象思维理论则认为种子与人类的繁殖也密不可分,被誉为“种子第一方”的五子衍宗丸,采五子而衍宗嗣,药理研究证实五子衍宗丸能够纠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axis,HPG)分泌障碍,改善精子质量,改善生殖功能。象思维下中药应用的切实可靠,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蝉具有只饮不食、只有小便而无大便的特点,蝉蜕可以治疗二便异常。同时蝉声清澈响亮,认为蝉蜕可以治疗中风后失语。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性状以及中药的归经均与其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相同药用部位的不同药材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这也是对象思维的体现。轻清则上浮,沉浊则下降,花、叶或质地轻的药物作用向上能升能浮,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和催吐等作用,如薄荷、桑叶等;而子实或质重的药物则作用向下能降能沉,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潜阴、降逆、收敛和止吐等作用,如枳实、大黄等。另外,相同来源的不同部位也会具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紫苏三味一体,紫苏叶质轻发散、宣肺解表,又散中有降,紫苏梗下气稍缓,紫苏子性润,降气最速,止咳平喘。
4、讨论
象思维是中医学核心思维方式,中医学认为“形同而性近”,即中药的外在性状特征相似,其药性就应该相似,因此通过归纳总结药物的外形与人体脏腑的关系,进一步推测药物归经。中医学中通过象思维的思维方式探索天人规律,用象思维认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同时推测中药的功效,为临床运用中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象思维在中药中的应用广泛,同时提示我们象思维在中药学的应用空间巨大,值得深入探究。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2 8种常见养生中药
一、三七粉
三七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美容、祛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三七粉虽然属于名贵中药材,但是没有具体的使用期限,并且它本身没有毒性,非常适合中药养生。三七粉确实功效显著,好的三七粉,吃4个月左右,身体机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服用方法:可以直接泡水喝下去,也可以合着牛奶一起喝。每天早晨吃早餐后服用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睡觉前吃一次。早晚吃的两次尤为重要,是人体吸收的两个时段。
二、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
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腹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医养生知识,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三、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别吃。
服用方法: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泡水喝茶、手抓干嚼。
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服用方法:含化之后干嚼吞下、泡水。
五、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流鼻血。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
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六、胖大海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七、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八、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3 服用中药的禁忌
服用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五种:
1、中药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
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禁忌
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
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糖特别是红糖中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一旦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结合后,就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效。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2022-06-29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中药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对于中药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中药的药性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的相关内容。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1 1、象思维概述
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思维形式,即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而人类的左右大脑又各司其职,左脑主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西方人更重于理性思维,而大部分东方人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见乃谓之象”,察象识意,观象明理,象思维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学、天文学、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象思维的应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思维这一名称是由中国哲学家王树人在1980年所提出的。
“取象比类”以及“观物取象”等全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象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思维等思维方式。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以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集中代表,其中仅有少量符号和字数,但是能反映“广大悉备”之内容,体现出了象思维的功能。《系辞·下传》中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象思维的体现,并且由此产生出八卦。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天文、地理、文字、农业、建筑、音乐、医药学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被越来越频繁提及的概念,返璞归真,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出发,解读中医理论内涵,是近年来的热门方向。对中医象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众多中医学科院士群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象思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王永炎等指出,象思维经过观天地以察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施治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依思维道理而生智慧”的根本目的。象思维具有原创优势,关于象思维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证候规范研究。
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王琦深入挖掘象数理论,融合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阐释和发掘中医学原创理论思维。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蒋文杰等分析了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以土补土、借谷养中、以甘和中以及焦香醒脾的理论,阐明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用药规律。姜春燕等基于象思维的理论,对蛤蚧从名称、性状以及习性等“象”特点分析解读蛤蚧在哮喘病中的应用功效,探讨了“药象”到“药效”的联系。
2、基于象思维探究中药药性
中药的药性,是对药味产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特征的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等一系列内容。《本草问答》载:“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形色气味者,药之象也,观其象则药性可知。
2、1象思维与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四气理论的描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是药性理论的一种重要构成,反映了中药对机体的寒热转换的导向作用。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四气也是取象与四时,寒、热、温、凉四气来源于冬、夏、春、秋四季的气候特点。四气者,得天气之偏,而成四气之异。《本经疏证》载白芥子“气之温得于夏初”,采实于夏初以为药用,故得气温也。四气之中也有阴阳学说寒凉为阴、温热为阳。根据象思维类别阴阳的观点,则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药规律。病于寒者,用药病痊,则其性温热;病于热者,用药疾愈,则其性寒凉,观象知效,以效识性。
2、2象思维与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几种不一样的味道,因此表现出其特异的作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古人通过口尝知味、观象归纳、实践总结等方式归纳出药物的五味特点,根据药味推测药物的功效则是基于象思维视角下的推理方式,而这种推理方式经过临床的完善,也证实了其实用价值。《药性论》载:“补骨脂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故其味辛”。这就是根据药的“象”而推导出的药“味”。口尝而得的五味,也决定着药物的功效,《名医别录》中提到“味咸,养肾、强骨、益精”,咸味,多入肾经,能够发挥补肾强骨填精等功效。防风、独活等药其药味为辛,质地薄,药性升浮,因此能够引药上行,具有防治脱发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道寓于物”,药之功效,本于五味,味者,象也。五味不止局限于药物本身味道的反映,也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五味”概念作为归纳药性的理论,五味也就超出了味觉(滋味)的范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病之象-药之效-药之性”的推演过程得出药的五味属性。
2、3象思维与归经
归经是基于药物功效对于人体的脏腑经络选择性归纳而来的理论。宋金元时期张元素首论中药归于十二经,后来的医药者不断总结学习归纳,中药归经理论逐渐成为中药学中重要的理论。中药归经是指中药作用于脏腑经络的作用定位。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依据是中药所治的具体病症。总之,中药作用于其归属的脏腑以及经络效果明显,对于另外一些脏腑以及经络作用不显著。而每一条经络又与各自所属的脏腑相互联络,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脏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三阳为人体的能量通道。而五行在人体上的延伸,形成了五脏、五窍、五液、五志、五官、五音、五气、五味、五色、六腑、六经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部分分别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一一对应。天道有常,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与之相应。五行平衡,阴阳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与自然界之阴阳相对应的各部位,就会以其色、声、形态而表现出来。有其外,必有其内;有其流,必有其源。疾病状态下,可以由体表反映内脏,也可以由内脏反映到体表上。因此当疾病发生时,可以通过经络得到整体的认识。药物的外形、颜色、气味与中药的归经之象密切相关。如连翘的外形与心脏相似,故连翘归心经;百合色白象肺,故百合归肺经;黑豆以及黑芝麻等黑色药物属水归肾经,具有补肾功能,可治疗白发;丹参等红色药物,色赤属火归心经,可行血补血。中药归经理论与临床疗效、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中药特征有关,根据这些形态以及属性上的特点,表明中药的作用规律以及属性。运用象思维探究中药归经理论,能够更好地认识中药的药性以及药物作用,发挥中药的疗效,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得临床上用药更加合理。
2、4象思维与升降浮沉
中医学的升降浮沉理论更多的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天地、阴阳以及气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升降浮沉有四个不同的方向,升,方向是向上的;降,方向是向下的;沉,方向是向内的;浮,方向是向外的。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向上、下、外、内不同方向的作用趋势。象思维思想下认为呕吐等向上,漏尿等向下,自汗等向外,表证未解而入里。张元素《珍珠囊》中提到:“春升生,夏浮长,秋降收,冬沉藏”,也是类比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特点。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质量、生长环境也有关系,如菊花、桑叶等质地较轻的药物,长在枝上,均属于升浮药,而枳实、牡蛎等较重的药物,与地面接触,属于沉降药。水属阴,故水生的龟甲、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的车前子、泽泻等,又多利水渗湿等。
3、基于象思维探究药物功效
清代医家徐大椿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以及性状等,均与中药的药物疗效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沟通中药与人体的桥梁之一,《黄帝内经》中以五行学说为枢纽,将中药的五色、五气以及五味等药性理论与人体五脏相联系,基于五行这一共性的内容,中药治疗功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以及生理建立了沟通的渠道。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象将五脏、六腑、四气、五味等联系在一起,以“天人相应”的视角认识人体以及药物的作用疗效,而这其中也贯彻着象思维的内容,观药象而识药,观病象而知病,药象到药性,病象到脏腑,药性和脏腑都需要落脚到五行上。《本草便读·用药法程》载:“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则是根据药的象直接总结药物的功效规律,这一认识方法,具有浓厚的象思维色彩。清代陈修园认为万物在春萌芽渐生,种子在春天播种发芽,更能表明以木制化脾土,如麦芽在春天生长,在夏天成熟,更能够获得木火之气,因此也具有疏肝的功效。藤类植物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在外形上与人体的经络相似,因此藤类中药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有通络关节、消除痹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雷公藤有效成分在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橘络、丝瓜络、桑叶络等皆为草本之脉络,其形类络,故能通行气血脏腑之络。菟丝子、女贞子等种子类中药都可以用于不孕不育的治疗。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础,根据象思维理论则认为种子与人类的繁殖也密不可分,被誉为“种子第一方”的五子衍宗丸,采五子而衍宗嗣,药理研究证实五子衍宗丸能够纠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axis,HPG)分泌障碍,改善精子质量,改善生殖功能。象思维下中药应用的切实可靠,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蝉具有只饮不食、只有小便而无大便的特点,蝉蜕可以治疗二便异常。同时蝉声清澈响亮,认为蝉蜕可以治疗中风后失语。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性状以及中药的归经均与其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相同药用部位的不同药材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这也是对象思维的体现。轻清则上浮,沉浊则下降,花、叶或质地轻的药物作用向上能升能浮,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和催吐等作用,如薄荷、桑叶等;而子实或质重的药物则作用向下能降能沉,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潜阴、降逆、收敛和止吐等作用,如枳实、大黄等。另外,相同来源的不同部位也会具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紫苏三味一体,紫苏叶质轻发散、宣肺解表,又散中有降,紫苏梗下气稍缓,紫苏子性润,降气最速,止咳平喘。
4、讨论
象思维是中医学核心思维方式,中医学认为“形同而性近”,即中药的外在性状特征相似,其药性就应该相似,因此通过归纳总结药物的外形与人体脏腑的关系,进一步推测药物归经。中医学中通过象思维的思维方式探索天人规律,用象思维认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同时推测中药的功效,为临床运用中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象思维在中药中的应用广泛,同时提示我们象思维在中药学的应用空间巨大,值得深入探究。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2 8种常见养生中药
一、三七粉
三七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美容、祛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三七粉虽然属于名贵中药材,但是没有具体的使用期限,并且它本身没有毒性,非常适合中药养生。三七粉确实功效显著,好的三七粉,吃4个月左右,身体机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服用方法:可以直接泡水喝下去,也可以合着牛奶一起喝。每天早晨吃早餐后服用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睡觉前吃一次。早晚吃的两次尤为重要,是人体吸收的两个时段。
二、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
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腹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医养生知识,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三、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别吃。
服用方法: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泡水喝茶、手抓干嚼。
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服用方法:含化之后干嚼吞下、泡水。
五、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流鼻血。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
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六、胖大海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七、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八、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3 服用中药的禁忌
服用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五种:
1、中药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
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禁忌
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
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糖特别是红糖中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一旦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结合后,就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效。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