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分阴阳是如何推敲出来的?


脏为阴,腑为阳,这只是大的划分。脏腑以脏为主,五脏之中又可分阴阳。据《内经》各篇所载, 五脏分阴阳,初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和《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在“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的前提下,五脏分属上下。实际是以膈分上下,膈上胸部为阳,“阳中之少阴”(《素问·金匮真言论》简述为“阳中之阴”)是肺,故称肺为“牝脏”;“阳中之太阳”(简述为“阳中之阳”)是心,故称心为“牡脏”。膈下腹部为阴,“阴中之少阳”(简述为“阴中之阳”)是肝,故称肝为“牡脏”;“阴中之太阴”(简述为“阴中之阴”)是肾,故称肾为“牝脏”;“阴中之至阴”是脾,故称脾为“牝脏”。
五脏在阴阳的基础上又分阴阳,其阴阳层次各有不同。心与肝同是“牡脏”(阳),以心在胸部为“太阳”,肝在腹部为“少阳”;肺、肾、脾同是“牝脏”(阴),以肺在胸背为“少阴”,肾在腰部为“太阴”,脾在腹部为“至阴”意指极阴(后来叶天士等医家以肾为“至阴”,是另据《素问·水热穴论》所说,与此不同)。
五脏分阴阳还与四(五)时相应,四时阴阳消长,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说见董仲舒《春秋繁露》,此 时尚 无“阳明”、“厥阴”之名。
手足三阴经,是在分别上下(手足)的基础上再分阴的层次(多少)——太阴、少阴、厥阴。 肺为阳中之阴,故应于手太阴;心为阳中之阳(阴少),故应于手少阴。肝为阴中之阳(阴最少),故应于足厥阴;肾为阴中之阴,故应于足少阴;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最多),故应于足太阴。
阳气多上行于头面,故阳经多分布于头部;阴经中只有作为阳(牡)脏的经——心经、肝经的内行线(无穴通路)上达头目,这也是出于心阳、肝阳的联系。
上述没有讲到 手厥阴和心包的阴阳问题,按《内经》理论,这应当与手少阴心的作用相一致。 甚至名义上说的是手少阴,而用的腧穴却属于手厥阴。《灵枢·本输》篇所论就是如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分五脏为“牝脏”、“牡脏”。牝是雌,牡是雄,后来 叶天士等医家改称为“柔脏”、“刚脏”。意指肺、脾、肾是“柔脏”,一般适合用刚燥的药物;心、肝为“刚脏”,般适合用柔润的药物。这对于辨证施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针灸临床上对心、肝病症适合用针法,肺、脾、肾的久病就适合用灸法。
古人就五脏分阴阳,主要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对特性,这种特性与经络联系相一致。这也是《素问·著至教论》所说的“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的关系。五脏分阴阳,后来发展到每一脏各分阴阳。如 《难经》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就为“肾阳”和命门学说作了开端;早在《素问》已提出“脾阳”,近代则有“肝阴”心阴”之说,但“肺阳”一说仍未确立。 了解一下五脏分阴阳的源流,对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是有帮助的。

2022-05-2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9:53: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原文中的“分”字可以理解为“显示”或“揭示”,表达出天地形象中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性。2. “侯”字在此可理解为“规律”或“节候”,指的是阴阳变化的具体表现。3. “列”字表明这些变化是依次出现,有次序的。4. “由来”指的是变化的起始和根本原因。5. “生死之兆”指的是阴阳变化...

  • 再看看艮卦,从底往上,阴阴阳,看起来像不像上面尖下面分,不就是一座山凸出的样子,然后山是怎么形成的,受地壳挤压或者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山,那么外面硬内里一定是因为内里为虚而形成的,所以外阳内阴,也是代表止,

  •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这是中医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这五行...

  • 食物之性味天然分为酸苦甘辣咸五大类,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是要分别对应供给五脏的,正常状态下,无论什么味道之食物都要吃一点。至于吃进去怎么分配,那是身体自己的事,无需瞎操心。这些性味不同之食物,在内经里叫地气,是五脏六腑所必须的能量之一。五脏各有所需也各有...

  •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姑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舌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临床上的确可以根据舌苔、舌质和舌形,来辨别病变的性质,病邪的浅深和病情的虚实。故有「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的说法。此外,我认为观察舌之形态,仔细...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