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依据?

# 健康 过大年#切脉即诊脉,是医家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跳动,体会脉象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的渊源很古,据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僦货季、鬼臾区都讨论过脉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以脉诊诊病而闻名。当时,《内经》即记载了“三部九候”脉法,而在稍晚的《难经》中,则开始“独取寸口”而候脉言病。到了汉代,切脉诊病更加普遍。如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便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并确定了常见的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而且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也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证,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在此之后,脉学专著代有阐述,如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等论述甚详。李时珍撷取明代以前的脉学精华,著成《濒湖脉学》一书,并在《脉经》24种脉象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濡三种脉象,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更增定脉象为28种。此外,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黄宫绣的《脉理求真》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古代脉学的发展。2022-08-0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6:37: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一种脉象可能对应多种病证,一种病证也可能出现多种脉象。这些情况需要四诊合参来辨别。诊脉只是诊断的一个途径,病人和医生的配合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综合分析,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在中医实践中,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它不仅能够反映脏腑的状态,还能够揭示疾病的发展趋势。通过脉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对人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脉诊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进...

  • 总结中医把脉流传至今,说明其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把脉的原理可以这样总结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以手指触按一定部位的脉搏来诊察脉象,达到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脉象的产生是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同作用直接相关。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及机体的整体情况。通...

  • 脉诊是一种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它与中医“四诊”中的望、闻、问相对,是辨证论治的一种重要依据。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密切相关。例如,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

  • 中医认为,脉象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脉诊,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潜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脉诊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季节、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脉诊时...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