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依据?

# 健康 过大年#切脉即诊脉,是医家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跳动,体会脉象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的渊源很古,据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僦货季、鬼臾区都讨论过脉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以脉诊诊病而闻名。当时,《内经》即记载了“三部九候”脉法,而在稍晚的《难经》中,则开始“独取寸口”而候脉言病。到了汉代,切脉诊病更加普遍。如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便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并确定了常见的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而且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也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证,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在此之后,脉学专著代有阐述,如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等论述甚详。李时珍撷取明代以前的脉学精华,著成《濒湖脉学》一书,并在《脉经》24种脉象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濡三种脉象,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更增定脉象为28种。此外,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黄宫绣的《脉理求真》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古代脉学的发展。2022-08-0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7:27: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过去用手感诊脉,太抽象,灵敏度也差,现在可用脉诊仪(脉搏感应显示器),灵敏度大大提高了,还可以从显示器上看到脉象图,了解脉象规律。对脉谱(脉象图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全面分析,即可了解病气运行情况、诊断疾病,为处方配药提供依据。脉谱学可诊知任何的生命信息和生命规律,并把抽象的脉诊变成了直...

  • 健康 过大年#切脉即诊脉,是医家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跳动,体会脉象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的渊源很古,据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僦货季、鬼臾区都讨论过脉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以脉诊诊病而闻名。当时,《内经》即记载了“...

  • 中医“把脉”的原理其实就是掌握心脏跳动的频率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跟现在的西医会利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然后记录心率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中医不需要接触外在的工具,完全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从把脉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心气的盛衰以及血气的盈亏状态,比西医会更直观一些。

  • (1)源自: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 (2)理论依据:独取寸口的依据有以下两点。 ①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的气血又均会合于肺,故脏腑的病变均可反应于寸口。 ②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脉气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经...

  •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