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药对4-黄芪配附子之方剂介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麻黄——附子;附子——肉桂;附子——细辛;附子——甘草;附子——白术;附子——熟地;附子——当归;附子——桂枝;附子——花椒;附子——茯苓;黄连——附子;大黄——附子;茵陈——附子; 黄芪——附子 ;干姜——附子。
黄芪配附子的意义
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下陷”。亦能益气生血、活血、摄血,益气生津,益气助阳,益气除热。凡中土不振,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气虚发热,以及气虚失血,气虚血滞偏枯,津亏消渴者最宜。又脾胃气虚,肺气先绝,脾胃和缓,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故能益卫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脾主肌肉,补脾益气,气血充足,而能托疮生肌,则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溃后不敛的圣药。脾得甘补则健运,肺得温化而肃降,脾肺气旺,水湿得化,自无内蓄外泛之患,故又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常用药。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其功效有二:其一,黄芪行外而实卫固表,附子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固表止汗益彰;其二,黄芪补脾肺而利水消肿,附子补元阳而化 。
【临床应用】1.阳虚卫弱,虚寒倦怠,汗出之阳虚自汗证。2.阳虚之心悸,胸闷,甚至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大汗如洗。3.虚寒之水肿,小便不利。4.亦可用于久泻虚实夹杂者。
现代临床用于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慢性结肠炎等。
黄芪配附子的方剂
附子黄芪汤《伤寒总病论》卷三
组成服法:白术半两,当归半两,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黄耆3分,生姜1两半。上(口父)咀。水4升,煮至1升半,去滓,通口服1盏,食久再服。温覆取小汗。
功能主治: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小腹阴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热证者。
温经丸 (标准WS3-B-0157-89)
组成服法:党参500g 黄芪200g 茯苓300g 白术(麸炒)500g 附子(制)100g 肉桂300g 干姜200g 吴茱萸(制)200g 沉香100g 郁金200g 厚朴(姜制)100g。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 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止痛。用于妇女血寒,经期腹痛,腰膝无力,湿寒白带,血色暗淡,子宫虚冷。
2022-07-12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5:08: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处方】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功能主治】温补脾肾,通脏降浊,利尿泻毒。主脾肾阳衰,水停毒盛。(尿毒症)【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刘锐方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附子大黄汤的作用资料,希望对有需要的...

  • 配牛膝、丹参、泽泻等,以降血压。配葶苈子等,治心悸、喘急,效佳。严冰认为,最小用量每剂5g,最大用量30~40g,重担大任,用于阴寒陈疾。12 严明经验《方药心悟》临床用附子3~8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甘草,治一切虚寒证,血压偏低者, 并可解附子之毒性,提高附子的效能。配龙骨、牡蛎,治...

  •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了一个方剂:甘草附子汤,其中的成分包括炙甘草、附子、白术和桂枝。推荐剂量为:炙甘草6-15克、附子10-20克、白术10-15克、桂枝10-15克。适用于症状包括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者身体轻微浮肿的患者。特别注意...

  • - **半夏+陈皮**:用于化痰顺气,组成二陈汤。第三类**:这一类配伍是使用性质和功效相似的药物,旨在加强药效或达到内脏兼顾的目的。例如:- **党参+黄芪**:用于补气。- **附子+肉桂**:用于温肾回阳。- **沙参+麦冬**:用于润肺生津。药物配伍的例子众多,不能一一列举。正确的药物配伍对于提...

  • 黄芪+防己:黄芪防己汤,行皮水。人参+附子:参附汤,温补元气。黄芪+附子:芪附汤,温固卫气。白术+附子:术附汤,温补中气。附子+茯苓:(相使)温肾利水。黄柏+知母:(相须)清下焦湿热。03 第三类: 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例如:党参+...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