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之寸口脉

注:下文黑体字源自《难经》,括号内文字源自清朝徐灵胎《难经经释》。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会,聚也。手太阴,肺之经也。大会,《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呼,出气也。吸,内气也。《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度,过也,犹言过一次也。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漏水下百刻, (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营卫,《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日行阳而夜行阴,昼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五脏六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灵·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营卫之常度也。)

清朝黄元御《难经悬解》: 难,问难也。《难经》者,问难《黄帝内经》之义也。黄帝谘歧伯,作《素问》、《灵枢经》谓之《内经》。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神门,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听会、颔厌。皆穴名。然,答语辞。寸口者,脉之大会,以肺主气,十二经之脉动,肺气鼓之也,故肺朝百脉,十二经脉,皆朝宗于肺。而大会于寸口。寸口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语。故曰寸口。气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鱼际为寸,太渊为关,经渠为尺,皆穴名。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四十五难,脉会太渊,亦是此义。

《灵枢·五十营》: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手足六阳。行于阴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阴。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会于手太阴之寸口。经脉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于手太阴之寸口,明日平旦,又会于手太阴之寸口,此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会寸口者,营气也,故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言营气。若卫气,则今日平旦,始于足太阳之睛明,明日平旦,又会于睛明,不会于寸口也。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寸详下文。要会,言要切之地、会聚之处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关者,尺寸分界之地,《脉诀》所谓高骨为关是也。关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鱼际,大指本节后内廉大白肉名曰鱼,其赤白肉分界即鱼际也。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此二句释尺寸二字极明晓。言关上分去一寸,则余者为尺;关下分去一尺,则余者为寸,此言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此二句又于尺寸之中分其长短之位,以合阴阳之数。一寸为偶数,九分为奇数也。盖关以下至尺泽。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下一寸;关以上至鱼际皆谓之寸,而诊脉止候关上九分,故曰尺中一寸,寸内九分也。)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此又合尺寸之数而言。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清朝黄元御《难经悬解》: 寸口者,脉之大要会,言是经脉中绝大之要会也。尺中主阴,寸口主阳,关上阴阳之中分也。分寸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为尺也,分尺为寸者,分一尺之九为寸也。阴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为一尺也,阳得寸内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为一寸也,其实尺寸始终,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一脉十变,谓一脏之脉其变有十,如下文所云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五脏五腑之邪也。刚柔,五脏为柔,五腑为刚。相逢,为脏邪干脏,腑邪干腑也。下文详之。)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此所谓十变也。盖脏干脏则脉甚,腑干腑则脉微。急、大、缓、涩、沉,乃五脏之本脉,见何脏之脉,则知何脏之干也。候小肠于心脉者,《素·血气形志篇》云:“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也。余脏配合亦准此。)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此二句乃推言之,举心以为例,则五脏皆然,故曰各有、曰辄变也。)

清朝黄元御《难经悬解》: 一脉十变,义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五邪,五脏五腑之邪。刚柔,脏邪刚,腑邪柔。肝脉急,肝合胆,心脉大,心合小肠,脾脉缓,脾合胃,肺脉涩,肺合大肠,肾脉沉,肾合膀胱,刚则脉甚,柔则脉微。脏腑之邪各五,二五为十,故令一脉变为十也。此候小肠与心脉,即候心、小肠于左寸,肺、大肠于右寸之法也。

大小肠腑虽至浊,而其经自手走头,乃六阳中之至清者,故可候于两寸。后世庸愚,乃欲候二肠于两尺,狂妄极矣!

                                                                                                 2022-06-12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37: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