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
内伤发热之气虚发热证
证候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2023-05-03
内伤发热之气虚发热证
证候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2023-05-03
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景岳全书》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症因脉治》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证治汇补》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
如果有汗,脉象浮缓,可以用桂枝汤来解表发热。风热发热表现为恶寒、发热,但是以发热为主,出现口渴、喜冷饮,可以用银翘散或者是桑菊饮来治疗。内伤发热情况比较多,分以下几种情况:一个是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伴有气短、乏力、纳差、脉象偏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阴虚发热,除了发热会表现为盗汗...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
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生姜12克,大枣20克。 湿热伤表: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苔腻,脉濡。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藿香15克,半夏10克,佩兰15...
因此阳虚发热多因寒证日 久, 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 阳气虚衰, 浮散于外而发热。 2 治疗 2.1 清化痰(湿) 热 根据本证形成中痰、湿、热等病理因素, 治疗用药包括清热药、化痰药、利湿药三大类, 清热药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化痰、泻热通腑、清热开窍之分。 清热解毒常选五味消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