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穴位通过拔罐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并伴有其他症状。包括月经周期提前、退后和无规律,月经经量过多、过少,月经淋漓不净以及月经色质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经水淋漓不净、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小腹胀满、头晕眼花、大便时秘时溏。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2腹部:中极、关元、气海、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9厘米,再向上3厘米处)。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照海。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数日内,出现以小腹及腰部为主的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为青年妇女常见病之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
2腹部: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阴交。
闭经
闭经指凡女子年龄超过18岁,仍无月经来潮(除暗经外);或已形成月经周期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临床兼见形体瘦弱、面色苍白、头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满胀痛、大便干燥、忧郁恼怒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命门、腰阳关、肾俞、八髎。
2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归来。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指妇女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简称“功血”,中医称为“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兼见面红口干、心中烦躁、精神疲倦、头晕目眩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腹部:气海、关元。
3下肢部:血海、曲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经前紧张综合征
经前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行经前数日或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如出现头痛、头晕、心情烦躁、失眠、乳房或胸胁胀痛、四肢浮肿、泄泻、身痛等症状。
【拔罐部位】
1颈部:风池。
2背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3腹部:中脘、气海。
4下肢部:三阴交、太冲。
倒经
倒经是指月经来潮前1~2天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吐血、鼻中出血,而又能自止。同时伴有经量减少,好像月经倒行逆上,故称“倒经”。
【拔罐部位】
1颈部:风池。
2背部:肺俞、心俞、膈俞。
3腹部:天枢、水道、归来。
4下肢部:三阴交、太冲。
2020-06-11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6 14:35: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头颈部:大椎。2背部:肾俞、八髎。3胸腹部:膻中、中脘、气海、子宫穴。4下肢部:阴陵泉、三阴交。

  • 推荐阅读:火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中医火疗 你需注意的事项拔火罐治疗盆腔炎常见穴位:①脾俞穴闪火法拔罐②血海穴闪火法拔罐③三阴交闪火法拔罐④中极穴闪火法拔罐以上就是关于拔火罐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专家提醒:拔火罐治疗慢性盆腔炎一定要结合药物同时治疗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

  • 除此之外,拔罐疗法还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培本固元。常用于保健强身的穴位包括肾俞、关元、关元俞、太溪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

  • 中医拔罐有八个重要的穴位,通过在这些穴位施以拔罐,可以对养生保健及祛病有重要的意义。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疾病。此穴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位。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主治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

  • 1、拔罐。选穴: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水道及中脘(胃的募穴)。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2、艾灸。胃脾除湿: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如果体内湿气很重,肠胃不适,可每日或隔日1...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