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地黄、黄连、黄柏、黄芪、黄芩、有什么区别

  大黄 别名:西大黄、将军、锦军
  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高1—1.5公尺,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上部分枝,有纵沟,疏生短柔毛。春月长叶,叶呈掌状浅裂,略似心脏形,有长叶柄,上面平坦,互生托叶结合,如同鞘状包围在茎上,膜质,开裂,通常生柔毛。花序大圆锥状;花梗细弱,中下部有关节;夏季叶腋开花,花小常绿色,无花冠,有六个相同的萼片,雄蕊有9个,花柱3个,瘦果有三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基部心形红色。原产于我国,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和云南。生于山地、野生或栽培。根状茎可供药用。
  原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肥厚。茎直立。瘦果3棱形。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中成药:
  大承气汤、温脾汤、大黄牡丹皮汤、八正散

  地黄
  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块根肥厚肉质。花紫红色,略成二唇形。

  生地

  性味归经: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

  性味归经: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如六味地黄丸。
  补精益髓功效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药用时可煎服,10~30g。

  药膳:
  地黄花粥、生地黄粥、百合地黄粥

  方剂:
  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六味地黄丸

  黄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 味连”、“雅连”、“云连”。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 0.3 ~0.8cm 。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
  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
  “过桥”较长。
  顶荐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味连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维管束外韧型,环列。
  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
  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 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 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 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
  取滤液5 滴,加稀盐酸1ml 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 滴,加5% 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 2~3 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
  (3) 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 ,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连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水(6:3:1.5:1.5:0.3) 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炮制 黄连 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 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黄连100kg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 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黄连100kg ,用生姜12.5kg。
  萸黄连 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
  每黄连100kg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项下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照上述含量测定法项下的方法测定,均不得少于 6.0%。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5.0% (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约0.1g,精密称定,置100ml 量瓶中,加入盐酸-甲醇(1:100) 约95ml,6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加热超声处理30分钟,室温放置过液,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3μl,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水(6:3:1.5:1.5:0.3) 为展开剂,另槽加入等体积的浓氨试液,预平衡15分钟后,上行展开8cm ,取出,挥干溶媒后,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原位荧光扫描,激发波长λ=366nm,测量供试品及对照品吸收度峰面积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 计算,不得少于3.6% 。
  性味与归经 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 2~5g ;外用适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黄柏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黄蘖或黄皮数除去外皮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痛、足膝肿痛、萎软无力等症。

  &n

  bsp;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

  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术、牛膝,可 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 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3. 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

  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黄柏、黄芩、黄连三药,都是苦寒的药品,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柏泻肾火而退虚热,且能除下焦湿热;黄芩则以清肺热为专长,又能安胎;黄连泻心火而除烦,善止呕逆。这是三药不同之点。因此,一般所谓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就是根据黄芩清肺火、黄连止呕逆、黄柏泻肾火的特点而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作为清热解毒药应用时,芩、连、柏三药都是通用的,没有上述这样严格的区分。

  【方剂举例】栀子柏皮汤《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

  治伤寒身黄发热。

  易黄散《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

  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滋肾丸《兰室秘藏》:黄柏、知母、肉桂。

  治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黄芪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 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
  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
  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 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
  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
  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
  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
  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 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烘约5 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炮制 黄芪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 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5.0% (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 1.0%(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液,再加甲醇适量回流4 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 次(20,20,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提取2 次(20,2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 (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
  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续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内,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与6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液)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 烘约5~7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以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甙(C44H68O4),不得少于0.04%。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附录Ⅹ A)测定,不得少于17.0%。
  性味与归经 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芩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应用】1. 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

  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

  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

  黄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术,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方剂举例】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

  治湿温身热。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大黄、连翘、山栀、苦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生甘草。

  治肺热喘嗽,里实便秘。

  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2006-04-17
都是清热的2006-04-17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6:30: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