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针灸铜人

诞生针灸学一直是中医学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针灸书籍流传于世,但是错误百出,容易引起误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局奉御,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进一步对人体解剖、穴位、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进行细致研究,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宋仁宗看后认为书中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学习的人执行起来可能还是会有偏差,于是继续下令王惟一制作针灸铜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公元1027年,王惟一制成了两个铜人,这两个针灸铜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腹腔内的五脏六腑,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基本准确,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穴位名称都详细标注,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两个铜人铸成后,一个放在翰林医官院保存,一个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中。针灸铜人的制成,使经穴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很快针灸铜人就成为针灸教学的模型,对于指导太医局里的学生学习针灸经络穴位非常实用。针灸考试扎铜人有了针灸铜人,学生在进行针灸考试时,通过针灸铜人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更真实的体现。铜人扎针灸考试的方法非常科学,考试前会将铜人的表面涂上蜡,用来遮盖铜人上刻的穴位、经络说明,穴位上的针孔也被黄蜡堵塞,铜人体腔内还要注入水银或水。学生考试时,根据考官的出题,用针扎向铜人的穴位,如果针刺的部位不准确,针就不能扎进铜人体内;如果取穴正确,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铜人穴位点,那么针很快就能刺进去,并刺到体腔内,这样拔针之后,水银或水就会从针孔中射出。学生对于穴位掌握得是否准确,可以非常明显地考查出来,而且标准统一,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受人注目,宋金战争时,金人曾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针灸铜人的重要性。但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后,针灸铜人还是没有保存下来,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时曾经复制了宋的针灸铜人并被保存下来。王惟一在完成针灸铜人制作后,又重新编成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翰林医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颁行于各州进行推广。《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经络腧 还被刻于大相国寺仁济殿的“针灸图石壁堂”,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残碑现分别展陈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6-05-27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2:59: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北宋时期的医家王惟一,本名王惟德,出生于公元987年至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至英宗治平四年),在宋仁宗赵祯的任期内担任尚药御,对于针灸学有着深厚的研究。他致力于整理和提升前人的针灸学知识,从而著述了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研究,他还奉命铸造...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详细的针灸专著,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该书由宋朝医官院的王惟一在1027年编撰,内容包括三卷,同时伴有我国最早的针灸铜人模型。书中详述了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督、任二脉的走向与穴位,并对《灵枢·经脉》进行了注释,因其简明扼要,深受...

  • 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受人注目,宋金战争时,金人曾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针灸铜人的重要性。但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后,针灸铜人还是没有保存下来,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时曾经复制了宋的针灸铜人并被保存下来。王惟一在完成针灸铜人制作后,又重新编成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翰林...

  • 三十年后,中医专家陈存仁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重新考察了这座铜人,并推测其为宋天圣针灸铜人。197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考察团赴日考证,发现东京博物馆的铜人与《针灸图经》描述的宋代铜人特征相符,但经穴和定穴方法存在差异。《齐东野语》详细记述了宋代针灸铜人的特征,而宋代以后的铜人虽多,但只有天圣铜人...

  • 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