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 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019-01-11
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张仲景写的,这个主要是有关伤寒感染的。目前这个也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基础科学之一。伤寒主要是因为感染伤寒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建议有感染伤寒杆菌的患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抗伤寒杆菌治疗,这个经过系统性的治疗还是可以得到康复的。【摘要】
伤寒杂病论57是谁写的【提问】
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张仲景写的,这个主要是有关伤寒感染的。目前这个也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基础科学之一。伤寒主要是因为感染伤寒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建议有感染伤寒杆菌的患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抗伤寒杆菌治疗,这个经过系统性的治疗还是可以得到康复的。【回答】
谢谢【回答】2022-03-07
我国东汉时的张仲景,2007-02-23
李时珍2007-02-23
张中井2007-02-23
是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得他是东汉后期的著名医学家。他行医数十年,刻苦钻研医学典籍,总结前人的经验,广泛收集民间药方,著写出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2013-01-0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11 16:37: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约公元150至219年间的人物,名机,字仲景,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不仅广泛收集医方,还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

  •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写 一、作者介绍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是“四大名医”之一,他的医学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用三十余年时间创作了数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伤寒杂病论》了。二、结构与内容 1、伤寒的概述:这部分主要...

  •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

  • 1、《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他是东汉末年人。2、《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