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针刺什么穴位

针灸治疗中风病人,一般分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二个阶段。对于急性期病人的针灸治疗,不少人认为,只要针刺痛觉敏感的穴位,采用泻法,就有急救与治疗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往往取人中、百会、十宣等穴位,当然这些穴位治疗急性期的病人,是有一定的急救和治疗作用,但如果不加辨证,单纯地采用这些穴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病人,显然有一部分病人的疗效是不显著的,即使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可能巩固持久的。我认为想要治疗效果显著而持久,必须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治本的方法.如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中风昏迷的病人,首先要辨别它属于哪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如属脑出血病,由于肝阳夹痰上扰,蒙闭清窍所引起的昏迷,症见面红,发热,牙关紧闭,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属中风中脏腑之闭证。分析其原因,大多为精血衰耗,以致水不涵木,故肝阳偏亢。.治疗应以平肝熄风补肾为主,取穴补太溪(肾水)、泻太冲(肝木)。这两个穴位,从辨病上来说,有降血压的作用,脑出血患者,血压不降,出血随时均有可能发生,整个病情难以稳定。从辩证上来讲,这两个穴位均为原穴,前者属于足少阴肾经,后者属于足厥阴肝经,二穴具有疏通三焦原气,调节内脏功能,起补肾泻肝的作用。反之,如属脑血栓形成,由于风痰流窜,瘀阻血脉,气血壅滞,营卫失调所引起的昏迷,症见头痛,头晕,肢体瘫痪,口歪,语言不利,脉滑,苔白腻,属于中风的中经络证.分析其原因,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所致。治疗应以化痰开窍为主,取穴人中、丰隆、三阴交、太冲。均用泻法.从辨病上来说,这些穴位,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辨证上来讲,这几个穴位又有化痰开窍,祛淤生新之功.实验研究表明,人中有开窍醒脑的作用。从以上所举例说明,同样见有昏迷等症,但治疗取穴却完全不同,说明辨证与辨病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方能取得显著而持久的疗效。当然,上面所举之例,在辨证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标本虚实,脏腑的盛衰,因为在临床上疾病的变化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致病因素,机体的抗病能力各有不同。 关于偏瘫,语言不利等后遗症患者的治疗,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上,虽然没有急性期那样显得重要,但也有它一定的意义,对于那些病程较短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如半身不遂,治疗取穴除了手足阳经的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等穴外,同时还必须取一些阴经的穴位。如曲泽、三阴交等穴,特别是对拘挛型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内收,走路时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因为中风刚形成后遗症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阳亢(实),阴不足(虚)。所以在针刺这些穴位治疗本病时的手法上,采用泻阳经的穴位,深刺透穴,补阴经的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气血通畅,营和卫调,如果单纯地采用阳经的穴位,泻其阳亢的部分,那么没有合理地调整阴虚不足的部分,这样治疗效果会非常缓慢.如通过上述的治疗,有时效果不著时,还可以采用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瘫痪侧,用补法.这样也能提高疗效,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病程日久,出现肌肉消瘦,关节废而不用,表现为软弱无力,或拘急强硬,象这样的情况,可以参照<<素问?萎论>>“治萎独取阳明”,所讲的独取阳明,是以阳明经为主。所以在治疗时应采取一些与脾胃有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建里、三阴交,以及脾俞、胃俞等穴,使其脾胃运化功能转健,津液气血充沛,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在针刺手法上,以补法为主,一般不宜刺激过强。除了偏瘫外,常见到的还有失语或语言不利的后遗症,针刺应以廉泉、通里、照海为主,哑门也可配合。面瘫(口眼歪斜),在中风后遗症中亦属常见,不过属中枢性者为多,取穴除合谷针双穴外,余均针瘫痪侧,如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人中等穴,以疏通面瘫局部的气血为主。另外,中风急性期易出现吞咽困难, 临床可见吞咽延迟或无可吞咽。针灸取穴: 翳风、上廉泉、完骨、正廉泉、列缺、复溜、等穴位。舌针取穴:主穴为舌三针、金津、玉液、廉泉、风池、完骨。
治疗中风后遗症,在方法上,如采用泻法的病人,一般以深刺透穴为好,如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地仓透颊车等。也可用足三里透上巨虚。如病程短,每日治疗1次,用提插结合捻转的补泻手法;如病程超过3个月者,一般隔日针刺治疗1次,以平补平泻或补法为主。除了上面所讲的体针外,还有头皮针,取偏瘫对侧的运动区,感觉区。
下面再谈几点,在治疗过程中与疗效好坏直接有关的几个问题,它对于治疗中风的成败,虽不是关键,但也有决定的作用:(1)病程短,疗效好,所以早期治疗很重要.但如果遇到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病人,合并有明显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暂缓针刺治疗,因此时病人需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不必要的刺激,不然会促使病情加重。有关资料报道:一般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5~7天,其它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发病后3~5天,病情逐渐稳定,即可采用针灸治疗,这种意见较合理。从临床实践来看,一般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后三个月内效果最明显,极大多数病人下肢单独行走约在15~30天间,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比下肢慢。如病程超过半年者,收效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如病程超过1年者,恢复的希望就不大了,想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有时也很难见到,大关节比小关节的活动又要快一些,差不多这也成了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的规律.(2)在治疗期间,应强调病人的功能锻炼,因为锻炼活动,可以促使瘫痪肢体的经气运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可以激发神经的营养机能,防止肌肉,骨骼,关节等产生废用性萎缩,同时锻炼还可以牵引和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一般先以被动运动,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时,应扶持练习走路,锻炼次数多一些,时间短一些,以不疲劳为原则。但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2个月左右,同时并发肩和髋关节的疼痛,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髃、肩内庭、肩髎、后溪、居髎、脾关等法,采用补法,每日治疗1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同样的,如果及时进行锻炼,也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3)关于血压问题:中风病人极大多数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不但对瘫痪肢体的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会有复发中风的可能,针灸取穴补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2012-06-18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16 13:53: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风针灸的穴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合谷穴:位置: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作用:针灸此穴位可以改善头面部的不适症状。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的位置。作用:针灸此穴位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积极作用。足三里:位置:通常指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作...

  • 中风包含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疾病,当患者发生半身不遂时,上肢可以针灸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下肢可以针灸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穴位。当患者出现口角歪斜时,可以加用地仓、颊车、内庭、太冲等穴位。当患者病情平稳之后,需要尽早的启动针灸治疗,以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后,...

  • 中风针灸的穴位,分为头针和体针。头针穴位有人中、上星、印堂、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体针为偏瘫的患侧,上肢的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八邪,下肢有委中、三阴交、太冲、阳陵泉、足三里、足临泣、八风。语言不利可以加廉泉、金津、玉液,吞咽障碍、饮水咳呛,可以用翳风,二便...

  • 中风针灸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合谷穴: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是治疗中风时常采取的穴位之一,尤其适用于颜面部的疾病,如头疼、嘴歪等。内关穴:位于前臂的腕横纹上两寸,中间的位置。这个穴位也是中风治疗中常用的,平时也可用于缓解晕车等症状。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外侧,...

  • 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配穴,比如肝火上扰的患者可以选用太冲、足临泣和行间。气虚血瘀的患者可以选用气海、膈俞、血海。阴虚风动,选用太溪、风池。部分患者有言语和吞咽障碍,可以选用通里、廉泉、金津、玉液。便秘的患者选取支沟、天枢。复视的患者可以针刺睛明、风池。针对偏瘫运动功能障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