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五味过则伤

本节论述人体对饮食五味的依赖和太过的危害,反映了古人“过犹不及”的朴素辩证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平衡的问题。

此外在指出过食五味损害相应内脏的同时,还联系到对其它内脏的影响,从而反映了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念。

阴之五宫:即五脏。宫,居室,因阴藏于五脏,故称阴之五宫。

因酸味入肝,适量的酸味可以养肝,太过则肝气过盛。肝在五行属木,木盛则克土,脾属土,所以肝强则脾弱,日久而脾气绝。津,溢也。

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郁也。大骨气劳,指骨骼伤损。大骨,在此泛指全身骨骼而言。短肌,即肌肉短缩。心气抑,指心气抑郁衰弱。

甘入脾,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衡,平也,如《上古天真论》肾气平均之意,不衡就是说肾气失去正常功能。

苦味属火,适量则因火生土而助脾,过之,则令脾气受损,燥而不润,脾虽喜燥,但过则损伤其机能,不能正常地运化胃中津液致使胃气呆滞而呈胀满。濡,湿润。厚,在此作壅滞解。

辛入肺,过于辛则肺气乘肝,肝主筋,故筋脉沮弛。辛散气,则精神耗伤,故曰乃央。沮,坏也。弛,松也。央,通“殃”,灾祸。

[1]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为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2]骨气以精:骨气精壮,骨骼有力。

[3]谨道如法:重视养生之道,按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现。2022-07-08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3:11: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生气通天论篇》,出自《黄帝内经》。“生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通天”是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通之意。在《生气通天论篇》一文里,作者认为,人体所需要的辛、酸、甘、苦、咸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五气等都取自于自然界,而五味、五气失衡,则会伤害人体。他还认为“阴阳平秘...

  •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的原文内容如下:答案:生命之本: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顺应天气: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

  •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气化源于天地之气,五味滋养五脏,五味化生精血,形成有机整体。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亲和性。掌握脏与味的关系,有助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五味还影响阴阳平衡,辛甘属阳,酸苦属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慎调和五味,有...

  • 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介绍如下:《生气通天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三篇,是一篇论述气质和气运的经典文章。以下是《生气通天论》的原文和现代汉语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