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节点”。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春分”和“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冬至”和“夏至”。上述四个“立”、两个“分”和两个“至”共八个,统称为“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冬至”和“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2021-03-19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节点”。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春分”和“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冬至”和“夏至”。上述四个“立”、两个“分”和两个“至”共八个,统称为“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冬至”和“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2021-03-19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您可以咨询专业医师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可不可以针灸治疗的时候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比如针灸治疗前就不能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空腹的状态下容易出现晕针现象,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也要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改变 ,这样也容易造成弯针、滞针等不良情况。
当然过饱的情况下,也不能进行针刺治疗,最好要等20分钟或半个小时以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在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也不易进行针灸治疗,也容易出现晕针现象;皮肤有破损的地方,有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还有一些孕妇的腰骶部也不能进行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治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很多方面:第一这个病人不要太饥饿,也不要太饱,太累来进行针刺治疗。第二如果是皮肤有感染或者是溃疡、肿瘤这个时候也不能够针刺。第三如果是孕妇怀孕三个月之内,腹部的穴位不要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上,腰背部的穴位也不要针刺。第四如果病人有缺血性的一些疾病,凝血机制障碍这些病人我们也要注意。平时注意规律生活,适量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针灸是一项绿色疗法,但是也应该有注意事项,在给病人进行针刺前,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的针具也不一样。头皮可以选择0.5寸的针或者是1.5寸的针,在肌肉丰厚处,比如臀部、大腿,可以选择3寸,甚至更长的针,比较怕疼的病人可以选择稍微细一点的针,针刺的时候疼痛感会弱。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紧张过度时,不适合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孕妇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腹部的穴位,小孩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患者,局部不宜针刺,胸胁、腰背的穴位不宜直刺深刺,以免造成气胸等意外,此外尿潴留的患者针刺腹部腧穴时,也应该掌握适宜的针刺方向和角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2021-03-19
当然过饱的情况下,也不能进行针刺治疗,最好要等20分钟或半个小时以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在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也不易进行针灸治疗,也容易出现晕针现象;皮肤有破损的地方,有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还有一些孕妇的腰骶部也不能进行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治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很多方面:第一这个病人不要太饥饿,也不要太饱,太累来进行针刺治疗。第二如果是皮肤有感染或者是溃疡、肿瘤这个时候也不能够针刺。第三如果是孕妇怀孕三个月之内,腹部的穴位不要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上,腰背部的穴位也不要针刺。第四如果病人有缺血性的一些疾病,凝血机制障碍这些病人我们也要注意。平时注意规律生活,适量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针灸是一项绿色疗法,但是也应该有注意事项,在给病人进行针刺前,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的针具也不一样。头皮可以选择0.5寸的针或者是1.5寸的针,在肌肉丰厚处,比如臀部、大腿,可以选择3寸,甚至更长的针,比较怕疼的病人可以选择稍微细一点的针,针刺的时候疼痛感会弱。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紧张过度时,不适合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孕妇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腹部的穴位,小孩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患者,局部不宜针刺,胸胁、腰背的穴位不宜直刺深刺,以免造成气胸等意外,此外尿潴留的患者针刺腹部腧穴时,也应该掌握适宜的针刺方向和角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2021-03-19
不可以的,再过两个月扎还可以的,但急病除外。2016-02-04
针灸治疗应该避开节气交替时期,因为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变化较大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虚的时候,此时针灸容易损害阳虚,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建议您在节气交替过后,再进行针灸治疗。2023-08-09
建议您在节气交替过后,再进行针灸治疗。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