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脾经穴位

脾经穴位,即足太阴脾经穴位,共21个,分别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脾经穴位主治病证

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甲根脚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一般斜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血证和脾胃、神志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呕吐、腹胀、纳呆、腹痛、暴泄、肿满、癫狂、惊风等。

2、大都:位于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1~0.2寸。针后局部疼痛或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利、四肢浮肿、肌肤不仁、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等。

3、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肠鸣泄泻、便秘、水肿、骨节痠痛、胸胁胀满等。

4、公孙:位于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肠鸣、痢疾、黄疸、水肿、眩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等。

5、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内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踝关节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饮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舌本强痛、梦魇、癫痫、疟疾等。

6、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足底和膝部扩散。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脾胃虚弱、完谷不化、心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 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不眠、瘾疹等。

7、漏谷:位于足内踝尖直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肝肾、小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

8、地机:位于内膝眼下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亦即胫骨内侧踝下缘直下3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小便不利、痔疮等。

9、阴陵泉:位于膝下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一般直刺1~1.3寸。针后局部痠胀,并可向下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膝痛、脚气等。

10、血海: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时,当股骨内上缘股内侧肌隆起处。正坐屈膝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寸;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皮肤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痛经、产后血晕、阴部瘙痒、浑身疥癞、两腿疮疡、丹毒、气逆腹胀、淋病等。

11、箕门:位于髌骨内侧端上8寸,亦即血海穴直上6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部湿痒、两股生疮等。

12、冲门:位于腹下部,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3.5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避开动脉。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癃闭、疝气、癃闭、疝气、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

13、府舍: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的曲骨穴旁开4寸,再向上0.7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等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

14、腹结:位于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再直下1.3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绕脐疼痛、腹寒泄痢、便秘、疝痛等。

15、大横:位于腹中部,脐中神厥穴旁开4寸。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

16、腹哀:位于腹上部,在脐中直上3寸的建里穴旁开4寸处。仰卧取之。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周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振、大便脓血、泄利无度、便秘等。

17、食窦:位于胸下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五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

18、天溪: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四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渍、呃逆、喉鸣有声。

19、胸乡:位于胸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三肋间隙中。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

20、周荣:位于胸上部,在胸骨中线旁开6寸的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等。

21、大包:位于侧胸部的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中。侧卧或正坐举臂取之。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1、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2、曹洪欣,刘保延.《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2022-07-29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1:58: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小儿推拿穴位结合了面、线状的特点,其中脾经穴位位于拇指末节的螺纹面。在进行推拿操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法。若在拇指末节螺纹面旋推,即可称为补脾经,具有健脾胃、补气血的功效。而若拇指伸直,由指端螺纹面向指根方向进行直线推拿,则称为清脾经,能够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补脾经与清...

  • 1、三阴交。妇科首选在脚内踝尖上量四指,胫骨后缘凹陷处,一按有点胀痛的感觉。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只要是妇科有疾,刺激此穴皆有效。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2、地机。糖尿病关键按地机位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本穴为脾经...

  • 地机穴是糖尿病的关键穴位,位于阴陵泉下三寸,胫骨后缘。作为脾经的郄穴,地机对于深聚和顽固性问题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糖尿病人按压此穴时,通常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且穴位内可能出现结节。这种疼痛反应可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血海穴是治疗皮肤瘙痒的特效穴位,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两寸处。顾...

  • 府舍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作用为健脾理气,疏肝止痛。主治疝气,腹痛等。腹结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于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其作用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主治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疝气等病症。大横...

  • 只有脾经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脾才能发挥正常阴陵的运化功能,维地机泉持人体的气血生三阴交化之源,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说脾经为后天养生之本。2、脾经有哪些重点穴位1、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四横指处。针刺、点按、艾灸此穴,治疗疼痛类病症效果显著,尤其适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2、...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