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把一只手,还是两只手?有的中医为什么只把一只手?

中医的诊断各有有特长,有的中医擅长于诊脉,有些中医不擅长,整个来讲,望诊问诊,脉诊舌诊,各有特点。

我在临床中,常常要把双手的脉,

特殊的、疑难的、病情难把握的患者有时候还要把脚上的太溪脉、趺阳脉、太冲脉,

腿部五里脉(男性)

腹部的腹主动脉(搏气脉),

颈部的人迎脉,

面部的少阳脉,太阳脉,

还有双手神门脉。

标准的操作是摸两手寸关尺三部九候。

望而知之谓之神。特别有经验的大夫,看见病人,听病人讲述病情,心里就八九不离十了,找个脉点看一下,以验证自己的推论。这种情况,简单看一只手就完事了。我们这个层次,遇到特别常见的情况,比如小朋友感冒了,如果没有特殊症状,简单右手摸一下也行。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很少这么干了。

寸关尺三部定位始于《内经》,发展于《难经》,而完善于《脉经》。

王叔和;寸;左心、小肠,右肺、大肠。

关;左肝胆,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右肾、三焦。

李时珍;寸;左心、膻中,右肺胸。

关;左肝胆,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小肠。右肾、小肠。

张景岳;寸;左心、膻中,右肺、胸中。

关;左肝胆, 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大肠。右肾、小肠。

一个人看其外素即可断定其身体壮况,所谓内功外泄,肾功差者,脸色阴暗,色素沉着,血管堵塞不通,将出现慢性炎症和一身疼痛和皮肤出现小痘,肝功差者,精神不振,发面无华,心脏有问题者,唇色乌黑,肺功能有问题者,有气喘表现。把脉一般中医是故弄玄虚,但也不乏有能力之人,我曾见识过一个中医把脉断定生男生女,准确性极高。中医确有过人之处,很多不外传而失传,实为可惜,为何想保自己的饭碗。

诊脉要两手同时进行,不是一只手一只手的,是同时,左寸关尺,心肝肾水,右寸关尺,肺脾肾火。又有对应的脏腑,浮中沉对应表里。

如果一个中医只诊一只手,基本上是骗子,但是就算是都诊了,一般他心里也不知道在寻思什么。这么说吧,大部分都不会诊脉。

脉象研究透了能够把出很细微的问题,基本上是碰不到

先说为什么诊脉。《内经》言色脉,后人加成望闻问切,这里的诊脉的意义是一锤定音,前面那些方法可以得出判断,但最后要在脉诊证实。所以说脉诊必不可少。

再说单手还是双手,有证据表明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都是双手同时诊脉,《脉经》也有描述。

那为什么要双手同时诊脉?诊什么?双手诊脉诊的是双手脉的寸关尺位置,对应于人的五脏六腑。双手诊脉是诊断这个人的阴阳五行状态,从而进行虚则补实则泻的治疗使阴阳五行达到平衡。

好多好多的中医只是做做样子忽悠人,实质根本就不会把脉,也不懂把脉,他一边把脉,一边和旁边候诊病人聊天。

难道现代人都是傻瓜吗?中医个个都自称华佗在世,可是我知道华佗被曹操杀了,既然是国粹那么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我觉得CT,B超,X光机,内窥镜,核磁共振胜过所有的中医,神医。

作为中国人我就纳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不相信中医而选择西医,

事实胜于雄辩,中医已经日落西山了。

中医把脉是在望问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想结合临床经验予以正确的处方。一般是一只手一只手的切脉,切左代表右边的脏腑,切右代左。再根据寒热温平虚实来判断病因。复杂呢你或许不信,但你没事去钻研你就明白,如脉浮速多半是外感,脉沉迟多半是寒湿,脉如走珠多孕,脉似鸡逐主亡,我试过多人(我不是医生,好奇),果然不假。2022-06-14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6:28: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根据传统的中医诊脉方法,仙家搭脉时应该使用两只手。在寸关尺的脉诊中,胡家通常对应的是尺脉。因此,在仙家搭脉时,应该用两只手来把脉,以便准确判断胡家的状况。

  • 中医把脉的时候大部分都用两只手。中医认为左手和右手的英寸代表的意义不同,所以要通过双手把脉,全面了解病情。把脉的时候,主要通过一个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脉搏,主要通过脉搏位置、力量、频率、紧张度、均匀性、流畅度、宽度等8个方面来看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有异常。中医通过脉搏来理解患者的脉搏,但...

  • 1. 俗话“男左女右”在中医中通常用来指导诊脉时观察的手侧。2. 倪海厦,一位知名中医,提出男性正常脉象是右手脉大于左手脉,而女性则是左手脉大于右手脉。3. 中医理论中,左手脉候的是人体阴分,即血和精,右手脉候的是人体阳和气。4. 尽管男性属阳,但阳是根于阴之中的,因此男性左手脉被定...

  •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把脉步骤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

  • 中医的脉诊左右手的确是不同的,简单说左手是心,肝,肾,右手是肺,脾,命门。中医号脉常取寸口,即切压腕后桡动脉浅表部位以体察脉象变化的脉诊方 法。临床意义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解剖部位较浅,其 搏动在正常情况下浮沉大小适中,在病变时反应敏感容 易感知。同时大量的文献都以寸口诊法为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